孙敏涛
1月17日是黄大豆1号0501合约(下称“A0501”)的最后交易日,最终该合约摘牌时的持仓量减至61470手,单边30735手。根据盘后公布的交割配对表来看,最终的持仓量全部被配对交割,交割结算价为2945元/吨。也就是说如果全部交割,没有违约事件发生,最终的交割量将达到30.735万吨,交割金额将达到9.05亿元。
从最终的交割配对情况看,多头交割量较大的有浙江的四个交易席位、东北两个席位和北京、河南各一个席位,并且浙江两个席位上的头寸都在深圳的一个席位上有分仓。根据笔者对于A0501的持仓历史变化和最终交割配对情况的观察,多头在相当程度上有联手在A0501上操作,并最终逼仓的可能性。
从期货最终会向现货靠拢的理论看,A0501合约最终的交割结算价为2945元/吨,而上周进口大豆的到港分销价大约在2850~2950元/吨,大连地区国产大豆的销售价格为2700~2750元/吨。A0501的交割结算价高出国产大豆大约200元/吨,与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的上限相当。从大连大豆合约交割的历史来看,30多万吨的交割量在连豆交割量排行上排到第二位,比A0205合约的76587手交割量低,比A0307合约的27744手交割量高,应该说这次市场的交割量还是很大,市场多逼空的意义比较明显。而从合约间的价差来看,在整体市场处在熊市当中的情况下,A0501比A0505合约最高的时候收盘价高出407元/吨。这种近月升水即使在整个大豆市场十多年来最大的牛市过程中,都没有发生过(此前1月合约比5月合约的基差最大也仅为-16元/吨。基差=近期合约价格-远期合约价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熊市状况下,在大豆供应的传统旺季,如此大基差的逼仓最终的成功呢?我们认为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农民惜售与远期供应量巨大的预期,造成了大豆近期合约的基差急剧扩大。北半球的大豆一般在11月份收割完毕,2004年北半球大豆产量大量上市从12月份开始。但是由于2003~2004年的大豆牛市所造就的高价格与2004年11月初的低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致使农民惜售情绪严重,加上2004年的新季大豆种植过程中,国家给予了较高的补贴和税费优惠减免,农民手里也不是很缺钱。随后市场运力又开始紧张,这造成了近期合约的坚挺。而远期合约在全球大豆2004~2005年增产21.7%的巨大压力下无法抬头。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市场对中国采购商的逼仓,我们认为这是A0501逼仓成功的主要原因。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市场在美国农民也惜售的状况下,同样发生了近期A0501较高的情况。截至1月14日,CBOT市场大豆0501合约比0505合约高19.25美分/蒲式耳,折合人民币超过60元/吨。而大连市场的价差是407元/吨。那么大连市场的高价差是如何能保持的呢?从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因。
目前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运费在内价(C&F价)大约在280~290美元/吨。这里包含了63美元/吨左右的海运费和70~88美分/蒲式耳的海岸升水。63美元/吨的高运费是原油价格高涨造成的,相对2003年的海运费仅在30~45美元/吨。海岸升水则表现了从CBOT的主要交割库到墨西哥湾的升水,2003年同期该海岸升水仅在40美分/吨左右。而且从近期的海岸升水的变化来看,每当中国进口一增加,美国大豆的海岸升水会很快走高,一天之内可以波动十几美分/蒲式耳。如果按照海运费高出25美元/吨,海岸升水高出35美分/蒲式耳,那么到中国的C&F价就会高出35美元/吨左右,即280~290元/吨。
所以,我们认为这次A0501合约上的逼仓是具有相当的理性成分,而逼仓背后的元凶应该是美国的贸易商。
(本文不代表本报观点,作者为深圳实达期货农产品行业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