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期货首次交割开花不结硕果 执行不力是关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9日 09:1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据新华社郑州12月8日电 同半年前棉花(资讯 论坛)期货正式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一样,11月,我国棉花期货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交割也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据郑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王献立介绍,截至11月12日,10家交割仓库生成一号棉标准化仓单249张(4980吨),顺利实现了棉花期货实物交割。但是,棉花仓单形成的绝对数量较少,只有0.153%的交割率。这意味着对许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但未能注册成功仓单的现货商
相对于棉花的现货存量和企业参与热情来说,生成仓单的数量太少了。一些人士甚至认为交割标准过于严格,与现货流通不适应,甚至是脱离了现货市场。 问题的确出在了标准上,但绝不是标准本身。 单纯看品级指标,80%的现货符合交割要求。据记者调查,此次部分仓单注册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包装不合格。包括包装物(包布、铅丝)质量不达标和包重不符合交割标准。二是没有主体品级。三是马克隆值、回潮率、纤维长度、异性纤维等指标不合格。记者采访发现,这些都是我国多年来棉花现货的固有问题,根本过不了棉花期货交割标准关。 记者采访期货专家汤庆荣、赵高星等,综合各方期货专家的观点认为,质量意识、标准问题是其中焦点,也是棉花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两个市场紧密“拥抱”的关键。而解决好我国棉花期货交割与棉花现货流通的不相“融”性,对推动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巩固我国棉花生产、加工和纺织品出口的大国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王献立说,期货交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化------交易标的物的标准化、交易过程的标准化,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是期货交易的基石。棉花期货交易制度中规定的交割标准都是引用国家标准,并没有高于或者偏离于国家相关标准,就连此次造成一些注册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包装物的标准,也是引用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目前的棉花现货流通中,简单分类,有三种“身份”的参与者:轧花厂------皮棉的生产和供应者。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小轧花厂约12000家,其中拥有资质的企业仅有8000家左右,加工能力3000万至4000万吨(全球棉花正常年景产量2100万吨左右),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5至8倍,混乱状况可见一斑。纺织业------皮棉的消费者。纺织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当纱、坯布市场形势看好时,新上马和扩大产能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轮赛过一轮。棉商------皮棉的经营者。由于棉花价格波动频繁,利润空间大,棉花现货市场是社会游资经常光顾的领域。2003年度的棉花市场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棉花加工企业是整个棉花流通的源头,为了减少成本,很多加工企业使用的包布、铅丝都达不到国家标准,同样也达不到期货交割标准。包重规格方面,许多加工企业的打包机压力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了方便人工装卸,以及有意增加包装(铅丝)重量占比,棉包重量低于80公斤;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现存的2003年度棉花包装合格的很少。 我国目前棉花生产中,多数加工企业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行业标准管理和控制工艺流程。棉花交易中,买卖双方基本上是看货论价、就货定价,主体品级、各项物理指标的质量意识不强,很多时候没有完全参照国家标准,甚至抛开国家标准。这种大量的有标准不执行的市场行为,导致我国棉花市场在执行质量标准时模糊,且不统一。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最大的棉纺织品出口国。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我国理应成为国际棉花、纺织品贸易中的市场主导者,可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国的市场规模是做得很大,但是我国没有做得很强;我国是棉花生产加工大国,但不是棉花生产加工强国。 业内人士指出,这与我国棉花流通领域质量标准的执行水平有很大关系,不是国家标准是否过于严格的问题,而是标准有没有严格执行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