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国际石油衍生品市场面临巨大的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17:53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12月7日电(记者王磊)最近曝出5.5亿美元损失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CAO)总裁陈久霖,将在两天之内前往新加坡接受金融管理部门的调查。一位接近陈久霖的人士今天向记者透露,调查可能会持续数月,结果很难预料。“虽然面临巨大压力,但他情绪稳定。” 中航油是最近几年崛起的“明星公司”,其控股方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11月中旬
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他被调往新加坡接手一家濒临破产的中资海外子公司,2000年这家名为中航油的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03年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2002年,在新加坡挂牌的中资企业当中,陈久霖以49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600万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当时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 据了解,石油衍生产品主要是期货以及由期货衍生出来的期权等金融产品。最新消息称,早在今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但他们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此后,原油价格一路走高,直到10月25日原油期货飙升至每桶55.67美元的纪录高点,由于公司没有资金弥补交易亏损所需要的巨额保证金,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从10月26日至11月29日,中航油(CAO)已经平仓的石油期货合约累计亏损约3.9亿美元,而将要平仓的剩余石油期货合约亏损约1.6亿美元。 “他们最终扛不住了。”西南证券分析师刘晨认为,中航油在期货市场惨败的原因主要是投机性太强。如果最初发现亏损的时候停下来,损失不会这么大。 据称,其实在10月10日,中航油就向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报告了亏损情况。此后,集团出售了中航油15%的股权,募集资金约1亿美元用来弥补中航油在衍生品交易中不断上升的亏损。但显然,这些资金的数量远远不够。“他们可能希望补回来,就不断追加投资,直到把所有能动用的资金全部吸光。”刘晨说。 中航油事件曝光后,其曾经引以为傲的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受到质疑。据业内人士分析,中航油公司规定,每位交易员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损失上限应该不超过500万美元,这与其最终5.5亿美元亏差极不相称。 分析师们表示,“中航油事件”说明一些企业违背了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初衷,才会有不成熟和非理性的投机行为。 另一方面,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航油很可能是落入了国外投机商设下的“陷阱”。早在本轮石油价格飞涨之初,就有评论人士指出,中间肯定有“国际金融大鳄”借石油题材炒作的影子。而从结果看,中航油因逆市投机做空,成为典型的牺牲品。民族证券资深分析师徐一钉对记者说,国际衍生品市场的“潜规则”就是“资金为王”,“大钱吃小钱,你觉得自己能赚钱,其实不过是人家嘴里的一块肉。” 他认为,中国企业和大型公司由于缺乏经验,在国际各种衍生品和期货市场投资中,要么显得太稚嫩,要么就是太弱小,因此面临巨大风险,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出现过成功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