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失控断送中航油 借钱进行期权交易终酿大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09:30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记者对中航油事件的进一步调查显示,该公司用借来的钱,在高风险的OTC市场,进行高风险的期权交易,将游戏玩到了极限,而出自名家之手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关键时刻却形同虚设,终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全面崩盘。 高风险运作玩过了头
根据本报先前的报道,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卖出石油期权而遭来灭顶之灾的。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期权和OTC市场。肇事的限价期权,赋予买方以特定价格买入一定数量航空煤油的权利,为此,买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即权利金,新加坡纸货市场一般称为“保费”;卖方则收取权利金。显然,在这中间,买方的风险是有限的,顶多就是期权作废,损失权利金;但作为卖方,中航油的风险极大,因为期权结算时,高于限价的部分都要中航油承担。另一个关键词------OTC市场,也意味着风险。有别于在交易所进行的场内交易,OTC场外交易的风险更高,而其好处是灵活,买卖双方可以自行洽谈条件。 更要命的是,做这些高风险交易的资金风险程度也很高。中航油年报透露,2003年7月18日,公司与十家国际银行签署了1.6亿美元银团贷款协议。而这就是中航油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资金主力。 用借来的钱,在高风险的OTC市场,进行高风险的期权交易,中航油简直将游戏玩到了极限,稍有闪失,资金链接不上,便会导致崩盘。果然,前期国际油价的猛涨,不仅引爆危机,而且,更令亏损达到5.5亿美元之巨。 止损不及时越陷越深 从公开信息可知,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买卖石油衍生品。除了对冲日常业务的风险外,公司也从事投机性的交易活动。知情人士称,去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仅涉及200万桶。2004年,油价持续走高,对中航油的期权合约头寸不利。今年一季度,如果当时进行结算,则公司亏损将达580万美元,于是,中航油决定延期交割合约,同时增加仓位,寄希望于油价能回跌;二季度,油价再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将期权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并再次增仓;今年10月,油价创新高,而中航油所持仓位已达5200万桶,账面亏损再度大增;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10月20日,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1亿多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但此时已回天乏术;10月26和28日,中航油因无法追加部分合约保证金而爆仓,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之后形势进一步恶化,到11月底发布公告时,中航油已平仓合约累计亏损约3.9亿美元,而未平仓合约潜在亏损约1.6亿美元。 据了解,中航油现已接到7家金融机构的偿债要求,总额接近2.5亿美元。这些机构包括高盛、巴克莱、标准银行和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等等。 风险失控之谜尚待解答 “公司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风险控制员及软件监控系统,还规定了严格的预警和止损制度。”这是两年多前见诸报端的《中国航油创业海外》报道中的文字。言犹在耳,中航油已然倒下。 显然,中航油引以为傲的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在关键时刻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知情人士说,中航油规定,每位交易员损失2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要提交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评估;累计损失超过35万美元的交易必须得到总裁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损失的交易将自动平仓。中航油共有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损失上限是500万美元,这与5.5亿美元的数字极不相称。不知道这是由于交易员隐瞒了交易及其亏损的规模,还是管理层低估了期权隐含的巨大风险,或是对其视而不见,不及时止损,却希望有朝一日能挽回损失。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要等到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公开,才会一清二楚。 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只有经批准的少数国企能够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但是,几千万桶的仓位,显然已经远远超出套期保值的需要,而几乎都是在投机,这一点,公司在其公告中承认了。不知道,是否因为中航油是注册在新加坡的公司,所以不必受上述规定的约束。而且,与其向国内航空公司供应航煤的定位相适应,中航油应在石油市场上做多,但事实是,由于卖出限价期权,中航油实际上在做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