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正文
 

杜青林指出要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10:00 世华财讯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据中新社11月8日报道,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刊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的文章,指出应着力构建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

  文章中写到,为扭转粮食耕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由于政策驱动、市场拉动和工作推动的综合作用,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夏粮和早稻已获丰收,秋粮长势良好,全年有望实现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文章指出,从根本上讲,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耕地是极为宝贵、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有必要的耕地面积作保障。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耕地资源少,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仅为1.43亩,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91亿亩,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5.2%;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下降,据10个省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

  因此,只有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才能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从粮食生产的长期实践看,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需要紧紧扭住四个环节:一是用激励机制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二是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用体制改革来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四是用政策扶持来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

  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减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造成的。因此,要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本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二是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三是强化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程管理和监督。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对龙头企业、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投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鼓励和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参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保护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主产区对全国粮食生产大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吉林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中国粮食生产的根本。

  保护和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重要的是建立政策倾斜和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二是要使农民种粮划得来。三是要稳定种粮收益预期。

  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既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难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为防止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应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要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

  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在完善现有粮食期货交易品种运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粮食期货品种,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增强农户抗风险的能力。

  (徐笑冬 编辑)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