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原油期货大涨 > 正文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油价飙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 11:59 《财经》杂志

  高油价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通货膨胀的推动

  □ 胡舒立/文

  10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早盘一度达54.45美元/桶;同日,伦敦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以50.66美元/桶收盘,标志着价格相对偏低的伦敦油也已冲
破50美元/桶关口。国际上普遍预测,油价高企的状况仍将继续;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实在值得高度关注。

  油价攀升的经济后果是相当负面的。IMF、OECD与国际能源署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油价每持续上升10美元,一年后全球GDP将减少0.5%左右。而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新近预测,由于油价的影响,2005年全球GDP增长将由3.9%降至3.6%,日本以外的亚洲部分则将从5.8%降至5.5%。

  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认为,此次油价上涨,将进一步加重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将超过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亚洲,又以中国、中国香港、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可能受到的冲击最大。该行利用牛津宏观经济预测模型(OEF)对中国进行的模拟分析表明:如自2004年三季度起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至2005年一季度,则GDP减少 0.6%,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上升0.2%,消费物价上升0.3%;如自2004年三季度起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至2005年年底,则GDP减少 0.8%,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下降0.1%,消费物价上升0.5%。

  高油价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效应相当显著,并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通货膨胀的推动。在目前宏观经济“硬着陆”风险尚存情况下,如此冲击实不可低估。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应对石油油价风险,尚有其独特的困难。当前中国石油需求强劲,统计已表明,在2004年推动世界油价的总需求中,新兴经济国家占新增需求的三分之二,东亚新兴经济占二分之一,中国则占三分之一。然而,创造这种需求的中国经济增长,从去年底以来已经有明显的过热倾向;今年上半年采取紧缩措施后,也因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可能只具备短期效应。三季度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已急剧回升,负利率政策仍在继续,金融脱媒不断加剧,房地产集聚的泡沫越来越多。加之中国的石油行业尚属管制领域,国内市场价格具“计划性”,价格杠杆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如此增长所支持的石油需求,成为推高油价的合力之一,反过来又可能给国内经济带来更大伤害。应当看到,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同时面对着资产泡沫与高油价双重风险,且两者互为因果。特别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低于国际水平而涨幅远远落后于国际原油价格,加之负利率和对能源价格的控制,极易纵容投资过度扩张。显然,中国抑制国际油价风险,对于平衡国际油价和促进国内经济健康发展,具双重战略意义。

  因此,抑制过热需求应进一步提上议程,如采取分步调高利率、及时调整国内油价等市场化调控措施。为避免“高需求-高油价”后的泡沫破裂引发过大震荡,果断决策已是当务之急。

  石油资源不仅对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牵制作用,而且事关国家安全和长期发展。为此,中国在应对国际油价风险时,也须科学制定长短期战略。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我们认为均值得认真考虑。

  ——应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石油价格走势,灵活运用现行石油定价机制,防止国际油价暴涨冲击国内经济。我们认为,进一步放开准入,促进竞争格局和即时反映供求变化的市场价格的形成,更是其中关键。

  ——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步伐,稳步推行石油期货交易,规避石油价格风险。在这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建设,还包括要抓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到国外参与石油合作勘探和开发。

  ——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到两倍,节能降耗的潜力巨大。同时要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并从税收、价格、融资等方面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水电、风电、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由于能源利用率的大幅提高难以一蹴而就,通过各种经济和政策手段加快和推进这一进程,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油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