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期市要闻 > 正文
 

从根本解决能源问题 石油战略重要的还是市场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 10:12 证券时报

  □赵晓

  最近,油价突破55美元,再次凸显中国能源危机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能源高消耗的重化工业时期,能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并面临能源结构的变化,解决能源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能源安全、能源战略之类的会议特别多。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人突然发现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举国上下急欲找出一个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办法而后安。

  但是,在中国,对于某个问题过于热衷,尤其当政府给予过度的关注时,有时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即导致对于该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陷于表面化。眼下,在所谓能源战略的研讨问题上就有这样的危险。笔者以为,解决中国的能源供应,化解能源危机的关键不是靠目前讨论的这个战略那个战略,靠政府出手,而是要靠市场的力量,真正的战略在我看来只能是以市场化为主的战略。

  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资讯 论坛)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基本能源消费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l/10,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而按照专家们的估算,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因此,中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经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将越来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所有的战略便建立在以上估算的基础上。然而,笔者以为,当前热闹纷繁的能源战略制定,在思路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即太过静态眼光,缺乏动态眼光;太过看重现有能源,而忽视潜在的新能源供应;太过看重能源的数量扩张,而忽略能源使用质量的提高;太过看重政府(政府战略、政府储备、政府国际关系资源)的作用,而忽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太过着眼于眼光向外,而忽略了国内的潜力。

  事实上,今天中国的能源问题在某些方面可以追溯到旧的体制。众所周知,中国过去为适应国有企业需要,采取了管制能源供应,尤其是以低价能源供应为主的价格关系,以保证国有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即使到今天,这一能源体制仍未被打破和理顺,遂养成中国企业浪费性使用能源的恶习。

  目前我国产品能耗极高,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其次是产值能耗高。中国的产值能费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比如,每千克油当量的能源,日本企业平均可以创造出10.2美元的产值,中国只能创造出0.7美元。我国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GDP,目前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至1/16左右。

  显然,如果能达到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中国根本不存在所谓能源危机问题。因此,中国首先应该将能源压力转移到企业,迫使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如果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能够提高到韩国的水平,则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总量增长5倍;如果能够提高到日本的水平,则可以支撑中国的经济总量提高15倍(这里面可能有汇率因素的高估,但潜力之大则不容低估)。所以中国应当更多返自于求己力,而不是急着找新能源。

  尚值得注意的是,能源消费在中国的上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市场作用良好,期间将对应于能源供应能力的缓慢然而逐渐的上升。好比说,能源消费每年上扬20%,但在市场的作用下,更多的资金进入能源开发,企业通过努力,或已有能源的发现,或新能源的产生,亦可使得能源供应也可能达到20%,因而,两者是有可能平衡的,所谓能源缺口,是完全静态的计算,而市场的调节过程是完全动态的。

  从这一角度讲,未来能源供需平衡的关键,就是要理顺能源市场,让“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作用。只要放开供需双方,放开价格,市场将鼓励能源创新,中国甚至有出现一次能源革命的可能,真正的能源危机在市场机制下不可能长久起作用。因此,不是侈谈战略,而是建立起一个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抗风险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政府的石油储备等战略的作用,应该明确主要是补充性的,即在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特别是处于战争状态时,可起到应急的作用,防范市场无法解决的危机。至于平时一般条件下的能源供应,则要靠市场。至于有朋友问我,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将来主要是通过节能来实现,还是通过新能源技术的发明来实现,我的回答是应由市场来决定。如果加快能源市场的改革,放松管制,放开供需,让市场机制真正到位,则中国其实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能源会真的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无法克服的瓶颈。

  对于中国当前的能源问题,我还想补充的一点就是,在汽车需求方兴未艾之际,政府应抓住时机,尽快考虑出台“燃油税”。燃油税的实施与完善在目前有许多好处:第一,从税收方面出招,缓和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第二,促使消费者节约用油;第三,借鉴英国燃油税的使用办法,将这笔巨大的资金用于困扰中国的社会保障,从而弥补社保资金的不足,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干柴烈火的贫富差距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更多、更新、更全的期货资讯尽在新浪期货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