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光:社保基金入市助力养老保险制度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02:0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郭晋晖 发自北京 一向以低调著称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因公布2005年年报和注资工行两件事而备受关注。 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社保基金资产总额2117.87亿元,比年初增加406.38亿元。期
互为印证的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19日上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向工行投资180.28亿元。此前,社保基金已经对交行和中行各投资了100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社保基金加快投资的步伐,更大的意义在于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提速。 社保基金投资信号 《第一财经日报》:从2005年年报来看,社保基金正在加快对股权投资方面的步伐,您觉得原因何在?这对于资本市场有什么意义? 李绍光:随着5年的发展,社保基金积累了资本运营的经验,而且像中行、工行这类符合投资要求的公司增多了,这是社保基金增大投资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说,像社保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越多,对改善资本市场越有益。但从量上来讲,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规模只有几百亿,这对于股市来讲是杯水车薪。它更多只是代表了一个信号。 《第一财经日报》:社保基金获批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很快就能进入海外市场投资,相对于国内市场,您认为哪个市场更符合稳定性和盈利性的需求? 李绍光:这需要看社保基金的投资策略,如果社保基金具有海外投资的经验,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并且某些境外的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比境内还要小,这样的情况下不排除先到境外投资的可能。但即使到海外市场,安全性也是放在第一位的。应选择那些披露较为规范,长期稳定的外资公司。比如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联系比较紧密的能源类、交通类等战略性公司。 为养老保险制度转型积累经验 《第一财经日报》:事实上,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份额只有几百亿,除了收益的考虑,还有没有其他更长久的考虑? 李绍光:根据我们的估算,社保基金以及个人账户的基金至少要达到2万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缓解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当然,社保基金要达到这个规模需要通过划拨优质国有资产来实现,但作为一种积累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尝试,社保基金需要进行资本运营方面的探索,它将为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型积累经验。 一个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用现收现付和积累制共同筹集资金。现收现付属于财政体系,而积累制属于资本市场。社保基金和个人账户是积累制养老保险的两种主要形式,但社保基金规模和收益都很小,个人账户又是空账。这样,将养老的绝大部分风险集中在财政体系之内,资本市场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像中国这样迈向老龄化的人口大国,依靠财政和准财政的方式来支付养老金是持续不下去的。正是看到了这点,2000年开始,中央先后成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每年由财政划拨资金作为战略储备金,并在东北三省进行社保试点,做实个人账户,尝试用积累制来缓解未来财政的压力。 个人账户资金应集中运营 《第一财经日报》:东北三省社保试点已经全部结束了,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有的省份选择将个人账户资金交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运营,有的则留在本省自己运营。您认为哪一种运营方式更加有效? 李绍光: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地方个人账户基金委托到全国性机构,比分散的管理要好,毕竟大的投资机构比各省有更好的投资经验。如果在开始的阶段由各个地方运作,不仅规模上不去而且管理也会比较混乱。 委托全国性机构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这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是两码事,无非就是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各省委托人提出目标,投资机构能达到目标就签合同,不能达到就另请别家。 《第一财经日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是这样的机构吗? 李绍光:如果它们两厢情愿的话,当然是可以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