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国内基金业创新萌芽 指数化投资渐露契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 15:3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指数化投资渐露契机

  对国内基金业来说,指数化投资真正流行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国际基金业的潮流预示了一种可能性:指数产品将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成为主流的基金产品之一,ETF发展空间可观。而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改变,这个契机正在显现。

  指数基金的真正发展有四个条件,从国内市场情况来看,这些条件都在逐步成熟。其一是要有好的市场环境,即市场有效性提高、可投资性增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的逐步明朗,全流通后的A股市场进入长期上升阶段的前景为指数基金提供了持续成长的良好环境。

  其二是指数基金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并被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所认识。从目前的情况来说,主动型基金产品的平均收益状况还是要略好于指数型产品,但随着市场有效性的提高,这个趋势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不一定能持续,对指数型产品的认识也会逐步发生改变。

  第三是证券市场发展出一个体现市场结构性差别的丰富的指数体系。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诸多的指数创新机制,主要限制仍然是在基础市场。

  第四是指数基金的产品形态适应投资者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这一点正是基金业在产品创新上面临的挑战。国内首只ETF基金上证50ETF,已经在机构投资者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的产品创新,如深证100ETF、上证180ETF也整装待发,这对基金产品创新具有指向作用。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预判未来市场的产品创新方向并由此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也显得尤为重要。指数化投资潮流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对于同质化或标准化的基金产品,成本竞争将成为重要的竞争策略。如果能在指数产品上将成本优势充分发挥,不排除未来行业中将会有基金公司通过产品定位指数化获得较大的发展。

  国际化投资带来行业变局

  国际化投资是未来数年中国基金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一创新方向很有可能对行业格局带来潜在的变局。虽然目前国内基金业还局限于投资国内市场。但金融体系的逐渐开放预示着国际化投资的前景可能很快成为现实。QDII等相关政策在管理层和证券行业内早已得到讨论,社保基金已开始港股的投资。 因此,开放的步骤随时有可能迈出第一步。投资于国际市场,在可见的几年之内将会成为现实。如果能投资于丰富多样千差万别的国际市场,基金业将会获得一个开创性的发展方向,并为投资者提供截然不同的基金产品。虽然开放的步骤将会循序渐进,但如果把握好这个创新的开端,无疑将会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

  而对于本土基金公司来说,国际化在带来全新机会的同时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挑战。设想基金业如果可以顺畅地投资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服务于国内和国外投资者,那么掌握着全球资源的基金管理公司就会获得脱颖而出的极大优势。而这种优势就凸显在发展势头看好的合资基金公司群体上:借助于国外基金巨头的国际投资资源,合资基金公司可以向境内客户提供成熟的国际化产品,实现客户资产最大的优化配置;同时凭借对国内市场的参与和国外母公司的客户资源,又可以向境外投资者提供本地化产品。这两种优势如果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合资基金公司在国际化投资时代无疑就占得了天时、地利。因此,如何应对国际化投资时代的到来,及早为产品创新做出相应准备,是本土基金公司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美国401K计划

  401K计划是美国目前最流行、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

养老金计划。该计划对促进美国共同基金市场大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显示,共同基金作为401K计划的投资工具,1990年仅占401K计划的9%,而2004年底这一比例增长至51%。反过来养老金也占到了美国共同基金的很大份额,美国全部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产中的40%来自于养老金资产。截至2004年年底,401K计划投资于共同基金的资产已达2.1万亿美元。

  何谓ETF

  ETF 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是Exchange Traded Funds的英文缩写。它是以被动的方式管理,同时又可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开放式基金。对ETF基金份额,投资者可以像

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交易所二级市场进行方便的交易。另外,它又可以像开放式基金一样申购、赎回。不同的是,它的申购是用一揽子
股票
换取ETF份额,赎回时也是换回一揽子股票而不是现金。这种交易制度使该类基金存在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套利机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