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产品特征不同 新基金老基金合适的才是好基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8:3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Morningstar晨星(深圳)基金研究中心 林晟

  随着股指突破1500点以来,投资者热情高涨,基金公司也大多借此机会募集新基金。这使得我们最近频繁听到投资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认购正在募集的新基金?还是申购已有一段运作历史的老基金?要回答这一问题,投资者有必要先了解新老基金表面及深层可能存在的差异,然后才可区别对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产品特征不同

  国内基金市场这两年才有较快的发展,因此品种上仍在不断丰富之中。投资者要关注新基金的产品设计与原有产品的差异多大,是否是原来市场上没有的新产品等。因为产品特征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金风险收益特征的不同,加上新产品可能与市场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这导致其与老基金在表现上会出现差异。

  可参考信息的完备程度不同

  比如,新基金的基金经理有可能是资历不深,或者之前未有公开信息显示其投资业绩,而老基金的基金经理过往业绩是有目共睹的;新基金无历史业绩,虽然历史并不代表将来,但仍可给投资者提供参考;新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总费用率不确定性较大,尤其是新基金公司的新募集基金;新基金的团队磨合情况等信息更是无从得知;投资者认购时新基金还未成立,所以规模也不确定。

  短期业绩的不确定性不同

  老基金持股每季公告一次,这使得投资者有迹可寻。而新基金起点为零,还有个募集、建仓过程,因此短期业绩的不确定性较大。比如在此期间市场大跌,由于国内还没有做空机制,加上老基金可能应变不急,只能被迫承受下跌带来的净值损失,而新基金则可以通过控制建仓速度来尽量避开这一负面影响;在市场热点轮换之际,老基金换仓存在成本且需要时间,而新基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新基金的建仓品种如果与老基金相差不多,则后者将受益。此外,国内的现状是新基金一旦开放,就会有较多投资者赎回,这种额外的份额波动也会影响基金短期运作结果。

  基金销售导向

  由于国内基金的持续营销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对首次募集往往投入较多的营销费用。这使得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发现像银行等主要销售渠道里最多见的是新基金的宣传材料,而且基金销售人员往往向投资者优先推荐新基金。

  净值差异

  在经过此轮上涨后,许多老基金的单位净值大幅提升,与新基金1元的净值相比高出许多。但这只是表面差异,因为开放式基金的净值与组合净值对应,所以并不表示高单位净值的基金“贵”了。而且如果其它情况相同,单位净值的差异也不影响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率,因为二者将来受到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是一样的。

  如何看待差异

  投资者要分清上述差异哪些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而哪些根本就是噪音,从而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

  建议投资者在关注新老差异时着重关注前两个差异,因为基金最终的运作结果主要取决于产品特征以及管理团队。这里还要提醒投资者,不要只根据基金公司旗下其它基金的表现来决定认购其发行的新基金,因为管理团队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产品特征直接限制了管理团队某方面能力的发挥。做为长期投资,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是必要的,所以投资者可以选择在观察新基金运作一段时间后再申购,以减少刚开始的信息不完备的问题。或尽量在新基金销售后期认购,因为至少这样可以减少规模方面的不确定性。

  而短期业绩不确定性的不同则是次要因素,长期投资者甚至可以忽略这一差异。只有在新老基金前两个差异较小时,投资者才可将之作为决策依据之一。比如在市场波动、观望气氛浓重时优先选择新基金。

  至于对基金销售人员的建议投资者要客观看待。既要相信其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又要设法判断其中的主观导向比重。比如投资者可以从多个销售渠道的观点和建议来验证其提供的建议是否真正完全从投资者利益出发。

  静态的净值差异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基本上是个噪音,但这一差异的潜在影响却是短期内难以消除的,所以投资者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反思是否受其影响过大。

  总之,投资者的主要选择标准应该着重于“合适”二字,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周期及风险承受能力后再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基金。也就是说投资者应该在仔细研读招募说明书后将新基金和老基金放在一起来考察,而不应单纯根据新、老二字来选择基金。毕竟上述新老差异大多只是短期存在的,而买基金是一项长期投资,所以不应让短期的因素来影响决策的长期正确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0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