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未雨绸缪 如何利用基金组合投资来补充养老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9:42 《Value》价值

  娄伟

  一、未雨绸缪:

  尽早开始您的自助性补充养老投资

  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是“未富先老”。据研究测算,我国上世纪70年代时,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有8个劳动人口供养,目前是6个劳动人口供养,而到了2040年,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则只有2个劳动人口供养了。由于目前的养老保障体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城市退休老人能够得到相对多一些的养老金,还能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是,对于现在25到40岁的社会中坚劳动力阶层来说,将来退休时将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谁来为您养老?您的养老金能让您过得如何?

  政府显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多次改革了养老保障体制。最新的政策是2005年12月3日发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作了如下规定:对于1997年7月16日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企业职工,“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X%(其中X为参保缴费的累计年数,X必须大于15年),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其中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另外,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具有正常调整机制。

  这个规定最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为了调动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设置了计发标准与个人缴费多少挂钩的机制;二是为了保证养老金发放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控性,设置了计发标准与未来预期寿命、利息等因素挂钩的机制(从现收现付制逐步过渡到积累制)。

  不过,根据这个《规定》,您的养老金标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许到退休时并不能令您满意。根据《规定》,假如您在企业工作,您每月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根据您收入的多少、缴费的多少和年限以及您所在地区工资水平和平均寿命等因素,大约为您退休前最后一个月收入的25%-60%(即“替代率”)。但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特点是,您的收入越高,替代率越低。举个例子,如果您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为4,000元,您的养老金大约占这个收入的40%,为1,600元/月。而如果工资收入为10,000元,则您的养老金大约只占到20%,即大约只有2,000元/月(这里的计算只为说明之用,十分简化,仅供参考)。

  显然,除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之外,您自己也要未雨绸缪,尽早开始自助性的投资,来获得有尊严、高品质的退休生活。在企业年金制度远未普及尤其是短期内类似美国的“401(K)计划”还不可能实施的情况下,组合基金投资是您进行自助性补充养老金的最佳方式(虽然利用商业保险以及其他投资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增值收益,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那些投资都不是最佳选择。参见本刊2006年第5期上的《复利的威力与基金的长期投资》)。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如年龄、收入(及其预期)、家庭负担、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不同,每个人的基金投资组合也应该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当前的年龄是影响基金投资组合的最主要因素。有鉴于此,以下是笔者为处于5个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分别设计的5个基金投资组合,可供参考。

  二、基金组合投资:

  实现您自助性补充养老金的最佳方案

  1、基金的选择

  首先选择那些综合实力强(如基金业绩好、规模大、产品链丰富、市场形象好等)的基金公司,然后从其旗下选择其优秀基金。笔者认为,由于您是在进行真正的长期投资,而不是所谓的“波段操作”,所以在选择基金时最关键的因素是基金公司的诚信、合规性情况以及基金经理团队的长期“风险调整业绩”(所谓“风险调整业绩”,简单说就是考虑了风险因素后的业绩表现。这里有两个关键的指标,一是收益率,二是收益率的波动情况。比如,A、B两只基金在同一可比期间里的收益率都是10%,但A的业绩“波动率”是10%,B是5%,那么,B基金的“风险调整业绩”就要比A好)的表现情况,不要由于一时的收益率“比不上”别的基金就匆忙更换。

  2、组合的调整

  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再平衡调整”,即定期(一般而言每年一次)根据组合中各基金的市值变动情况,进行一次“再平衡”,以保持各基金投资的比例不变。例如,假定一年后,“事业旺”组合中的股票型基金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或者更小的亏损),使得其市值超过了70%的比例,达到75%,而债券型基金市值占比相应减少,那么,就应该赎回一些股票型基金,用这些资金申购债券型基金,以使股票和债券型基金的比例保持70%和20%的恒定水平(当然,货币型基金也仍保持在10%的比例)。这个操作是组合投资的精髓,也是获得组合投资利益的关键。

  二是“生命周期调整”,即根据年龄增长情况将组合“升级”,如年龄从40岁增长到41岁,那么,您的组合也应该从“顶梁柱”组合升级到“好心情”组合。

  三是具体基金品种的调整,这个调整可以与“再平衡调整”结合在一起进行。笔者认为,应该本着长期投资的观念来进行基金组合投资,因此,除非相关基金公司(而不是基金经理)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恶性”变化,否则就不必调整基金品种——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率比较高,频繁的调整将吞噬很大一块收益。

  3、建议参加定期定额(变额)基金投资

  对于退休前的职工而言,参加定期定额基金投资是不错的选择。即定期(每月、每季或者每年)以固定或者变额的资金投资于您的组合,尤其是对于40岁以下的职工,从长期看,这种方式非常有效。

  三、预期收益:测算您的收益有多少

  首先,本着谨慎的原则,假设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8%、3%和1.8%,然后根据各组合中各类基金的不同比例进行组合的年度收益率测算,可以得到如下的预测年度收益率(见表1)。

  其次,在表1的基础上,采取复利率计算(即基金的分红选择了“红利再投资”的方式),可得表2。为简要起见,本文仅以“一次性固定投资”的方式为例,计算了未来的预期收益情况,不难计算出“定期定投”方式下的预期收益情况。(可参见本刊2006年第5期上的《复利的威力与基金的长期投资》)。

  四、“组合”与风险:补充提示

  1、关于“组合”

  一提到“组合”投资,人们似乎任为这属于基金经理等大型投资机构者的“专利”,很“专业”、“深奥”。当然,有关组合投资的理论的确很专业和深奥,但事实上,“组合”投资是任何一个人(不管他钱多钱少)每天都在实践着的投资活动。从广义上看,很多消费行为本身就属于投资范畴,如健身、看病以及支付您自己或者孩子的教育费用等;从狭义上看,您的银行存款、购买商业养老和医疗保险(是否需要购买商业养老和商业医疗保险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它实质上是金融产品问题,而不是字面上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笔者认为,有些商业医疗保险是有价值的,值得根据自身情况仔细选择。而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笔者则认为,除非您实在没有强迫自己进行储蓄或者购买基金,哪怕是货币市场基金的能力,或者无法买到这些基金,基本上没有购买的必要。)等所有储蓄行为当然也属于投资。因此,您对这些“消费”或者“存款”的安排实质上就是在做“组合投资”。这么看来,您每天都在做“组合”投资,是吧?

  如何安排您的整体投资理财计划(即“投资组合”),以达到您个人效用最大化(即“组合”所有可能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标的,并且使之符合您的风险-收益个性化需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个性化问题,需要专业的评估,这里无法展开。或者说,本文并未试图对您的全部投资活动提供建议。

  不过,针对补充养老的基金组合投资这个特定的投资行为,有必要给出如下提示和建议:(1)要尽早形成为退休养老准备资金的观念并形成习惯,最好形成自我强制性的养老储备习惯;(2)30岁以下的人可以将收入的10%-20%用于补充养老基金组合投资,其余部分扣除日常开销之后,进行银行存款或者其他投资,以备结婚、买房、买车等之需;(2)31-40岁的人可以将扣除房、车等贷款以及日常开销之后剩余资金的20%-30%用于补充养老基金组合投资;(3)41岁以上的人补充养老基金组合投资的比例应尽可能大一些,在扣除必须的开销之后,剩余资金的60%-80%都可以用于补充养老基金组合投资;(4)50岁乃至退休以后的老人则可以将更大的比例用于基金组合投资。如“夕阳红”保守组合所示,其中的股票型基金投资比例已经下降到10%(甚至可以更少),货币基金占了最大的比例(60%),安全性很高。事实上,这个组合投资与其说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还不如说是流动性,因为退休后的生活费用主要在“消费以前的积累”,而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收益率略高于银行存款、流动性与储蓄不差上下的“银行存款替代品”。

  2、关于风险

  凡是投资,就有收益和风险,投资组合的好处就是将收益率与其风险进行恰当的平衡。那么,本文给出的基金投资组合的风险情况如何呢?或者说,那些预测收益率的“准确性”如何呢?实话实说,笔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那是准确的”,尽管笔者将那些计算的参数设置得很谨慎,那些预测仅供参考。如前文所述,从原理上说,投资期限越长,预测数据相对越接近准确(鉴于实用性原则,本文没有给出衡量那些“组合”风险的有关参数,如“相关系数”、“预期波动率(σ)”等)。严格说,进行这些投资组合之前,您应该先接受一个“压力”测试,即设计一些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有利的和不利的情形,根据您的反应,检验您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据此确定您的投资组合。

  风险的本质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消除”的话,只能分散和“转嫁”。对于长期投资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您想让别人承担您的风险,如银行存款(由银行承担风险)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您只能得到很小的收益率,或者说您得向银行和保险公司支付一个“价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9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