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富林明王鸿嫔:投资行为随年龄而改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 15:48 《理财周刊》 | |||||||||
文/本刊记者 郭娴洁 个人经历: 历任台湾摩根富林明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台湾摩根富林明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台湾清华大学
投资理财经历: ◎ 20多岁时就用第一份工资买了寿险,以后又有选择地买意外险、医疗险和寿险,现在是保险公司的VIP客户。 ◎ 1993年底炒香港恒生指数(行情 论坛)期货,一个星期赚了100%。增加资金后美国突然宣布加息,很快前期“战果”被抹得一干二净,而且连本都赔个精光。 ◎ 在台湾大量买基金,先从自己公司的基金买起,JF东方信托基金、JF台湾增长基金、JF认股权证基金……绝大部分让她获得相当的收益。 理财理念: ◎ 投资行为应随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因为有了家庭,有了小孩,我的责任一下大起来,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可工作的年限越来越少,所以再不能赌博式地去进行投资,而是需要稳健。 ◎ 保险和投资有明显的功能区别,保险是保障功能,重在规避风险;而投资具有利得功能,要迎接风险。 ◎ 房产不是投资品种,而是消费品种。 ◎ 不同的投资工具在家庭理财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有三类,一是安全性、二是流动性、三是收益性。 ◎ 作为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遵守投资纪律”。 理财,是当今最时髦的一个话题。对有着“理财专家”的基金而言,理财二字更是时刻挂在嘴边。 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下午的浦江之滨,记者采访了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公司总经理王鸿嫔,有幸聆听这位“理财专家”掌舵者的个人理财经历。 股市投资仅惊心动魄 说起自己的理财经历,王鸿嫔用了一个“简单”来总结。然而,倾谈之下,她的投资经历决不是用“简单”可以涵盖的,甚至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1993年,王鸿嫔入行证券做研究员,而按照台湾的有关规定,从业人员禁止投资岛内的股票。在这样的禁忌约束下,自恃“艺高”所以“人胆大”的她只得把眼光投向岛外,开始驰骋于亚洲各大市场,参与炒作香港的恒生指数期货、香港股票和日本、泰国的认股权证。10多年过去了,虽然王鸿嫔已不再记得曾经买过或卖过什么,但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一言以蔽之,惊险而刺激。最典型的就是1993年底和1994年初的时候,她炒香港恒生指数期货,一个星期赚了100%,让王鸿嫔兴奋得不能自已,她立即决定加码。但事情却在倾刻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美国突然宣布加息,虽然加息幅度不大,但市场认为进入一个加息周期,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信心打击甚重。很快,王鸿嫔的战果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不仅如此,而且连本都赔个精光。 不过那时的王鸿嫔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投资十分地积极激进。单身的王鸿嫔会拿出超过一半的积蓄去赌、去博。当然,那时也不时有过来人会劝王鸿嫔股市风险太大,但是,年轻人的性格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就像小孩子,你告诉他这个东西烫手不能碰,他不会相信,一定要被烫了才会知道,而且非常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个心态。”王鸿嫔总结自己道。 通过一次又一次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后,王鸿嫔由实践经验从资本市场长了不少的知识。然而,投资收益所得却只是一场空,所有的经历只能用来“说嘴”而已。由此联想到中国千千万万的小股民,原来伤心是必然的。 投资收益最大来自基金 在股市几年的跌打滚爬后,王鸿嫔才意识到自恃“艺高人胆大”的错误,是 “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她开始深思,自己到底只是想在资本市场中长见识,还是想实现资产的增值?自己公司这么精干的投资团队,为何不信任他们? 于是,王鸿嫔决心从股市转战基金。由于台湾不禁止从业人中买卖基金,哪怕是自己公司的基金。她先从自己公司的基金买起,JF东方信托基金、JF台湾增长基金、JF认股权证基金……绝大部分让她获益相当。不过,王鸿嫔虽然选择了投资基金,但这些基金仍属于积极型。“五年前,如果有人要我去投资平衡式基金,我会觉这有辱我的智商。那时的我一味地认为平衡式基金有如“温吞水”,很无聊,像我这种专业人士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王鸿嫔笑说。 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改变。现在的王鸿嫔非但不认为投资平衡式基金有辱智商,而且连年来不断将平衡式基金的投资比例拉高。 “我的投资行为随生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因为有了家庭,有了小孩,我的责任一下大起来,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可工作的年限越来越少,所以再不能赌博式地去进行投资,而是比较稳健。现在,我的投资是重仓基金。”王鸿嫔这样解释她的投资行为的改变。 领第一份工资买保单 与大陆的许多人不一样的是,王鸿嫔非常重视保险。在她还只有20多岁时,她就用第一份工资买了寿险。而她的孩子自出生后不久就有了保单,而现在已成了保险公司的VIP客户。 王鸿嫔虽然对保险一往情深,但并非什么都买,她会有选择地买意外险、医疗险和寿险,而储蓄型的保险是绝对不买的。因为,她认为,这种储蓄型保险的回报率甚至不及存银行。 但是,王鸿嫔并不赞同将保险作为投资:“两者是有明显的功能区别,保险是保障功能,重在规避风险;而投资具有利得功能,要迎接风险,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要打虎还是绕虎而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王鸿嫔还有一个观点与目前的内地人格格不入,她认为房产不是投资品种,而是消费品种,这一点非常“洋化”。 这2年上海房价飞飙,许多投资者笑得嘴都合不拢,而王鸿嫔到上海工作已经工作2年了,却始终没有买房。至于理由一来她认为买房是消费行为;二来自到上海后,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买房;三是对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不熟悉,所以不投资。 在此,她提醒投资者,上海的房价是否要跌还未有定论,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房产投资风险其实很高。“房产投资的照顾成本和资金成本均很高,小心不动产成‘冻产’。” 理财就像组建足球队 投资理财充满了诱惑和艰险,专业人士都不好把握,更何况普通百姓。王鸿嫔认为,做好理财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同的家庭状况、需求,甚至是地域差异,年龄差异,对理财投资的组合偏好都会很不同。” 股市、房产、保险、债券、基金、集藏……不同的投资工具在家庭理财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其实,笼统地讲,主要有三类,一是安全性、二是流动性、三是收益性。怎样安排,这就像组建足球队一样,既要有进攻型选手,也要有防御型选手。”王鸿嫔说。 那么,何为进攻型选手?又何为防御型选手?“得分型选手一般指投资收益的期望值较高,但同时风险也较大,如股票。而防御型选手收益相对稳定,风险也相对很低,如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更进一步说,当一个家庭发生不测时,能帮助该家庭渡过难关,如保险。” 王鸿嫔如是解释。 当然,“理财就像组建足球队”这一理论的言下之意即是在家谙熟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王鸿嫔认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钟镇涛的破产故事。钟镇涛为什么会这么快就破产,除了有一个忒会花钱的老婆外,最大的症结在于投资过于集中。他在香港同时投资于数套豪宅,偏偏遇上了香港楼市的快速下跌,结果,资金链断裂了,而这时离香港楼市的复苏仅不到半年。如果当时钟镇涛有部分资金分散投资于股市、债券、基金等变现性强的理财品种,能帮他挺过最难捱的几个月,也就化险为夷了。” “因此,对于家庭理财而言,首先要架构安全网,要买好保险,留有保证家庭日用和遇急的储蓄存款;其次,再切‘蛋糕’,股票、基金、债券等各占多大的投资比重。此外,我还要奉劝各位一句,如果你希望在短时间内求得相当回报,那么,千万别做投资,否则,会让你失望的。”这是作为一名理财专家,王…鸿嫔对广大投资者的忠告。 投资要守纪律 作为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是什么?王鸿嫔的答案是“要遵守投资纪律”。 “人性都是有弱点的,不能清醒地遵守纪律。比如我,年轻的时候自认为聪明,不愿意将钱交给基金去打理,宁愿自己去股市冒险,总以为自己可以从‘火中’取到‘栗’。结果……而在守纪律方面,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则做得比较好,因为,他们是用制度来控制大家必须去遵守纪律。”在资本市场经历了无数次起起伏伏的王鸿嫔对投资遵守纪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王鸿嫔告诫投资者,投资一定只做熟悉的事。就像“男女谈恋爱”,投资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应该对其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因为冲动性购买,后悔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在投资过程中一定要有“归零”心态。这一点同样不容易做到。打个比方说,一个股票从20元涨到25元,并且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一般投资者会认为,我20元都没买,25元也不买;相反,在下跌过程中,投资者会认为,涨到20元我没抛,现在跌到18元更不能抛。这两者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与过去搏斗,而投资则应看重未来的一个预期。投资一定要以现在为基础来判断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