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声音 > 正文
 

基金长线看好市场 忧虑资金无法与股票同步扩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06:13 中国证券报

  中证投资 徐辉

  在近期一个准官方性质的市场运行座谈会上,多家基金对当前市场运行发表了看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大体来看,基金对于近期市场持谨慎乐观、长线看多的观点,但也对后股改阶段市场波动、禁售股解禁压力和部分上市公司2006年盈利前景表示了忧虑。总体来看,基金最担心的是资金扩容无法与股票扩容同步。

  基金做好扩容心理准备

  对于市场进入1300点后的震荡调整,基金方面列举了当前市场的三大压力:其一,周期行业判断困难。易方达认为,“千三鸟飞绝”,产能过剩是主因,对周期性行业资本市场的表现特征心里没底。虽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出现过N次波动,但对于中国的价值投资者而言,这还是第一次。所以,都说宝钢被低估,事实也的确如此,但谁也没信心在此点位大量增持。不过,大成基金认为,宏观经济增长已进入到新的阶段,应将产能过剩放在增长的大背景下看,产能过剩正是产业整合的出发点;其二,后股改时期的市场压力。中信基金认为,股改后市场面临一个微观机制再造的过程,上市公司、投资者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目前市场的调整很正常,更多是结构性调整;其三,赎回压力。融通基金认为,前期市场的调整的压力,部分就来自于基金的赎回压力。

  相应地,基金方面的建议也着重在资金入市、上市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完善等方面。首先,在扩大资金入市方面,南方基金建议消除资金入市的壁垒,让渠道更加畅通;融通基金建议重新恢复再融资时应做好配套资金的安排;其次,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方面,易方达提出,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有待进一步突破,市值考核的全面推行尚有难度,因而,高管与流通股东的利益还不能够完全一致。其同时提出,应加大力度推广上市公司回购

股票。南方基金建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和质量应进一步提高;而大成基金建议,管理层应对股改的负面效果采取一定措施:即上市公司管理层受股权激励影响而操纵利润的情况。第三,在再融资和IPO上,易方达基金建议,再融资、IPO 宜早不宜迟;大成基金建议,恢复融资、IPO 向机构投资者适度倾斜,包括放开基金的专户
理财
业务。

  纵观基金当前观点,我们大体可以看出以下倾向:其一,关于市场资金,基金普遍希望能够在进行股票扩容的同时,加大市场资金的供给。以形成股票扩容和资金扩容的大体平衡;其二,关于股市扩容,基金基本从心理上做好了再融资和IPO的准备,未来市场开放再融资和IPO可能不会对机构投资者形成太大压力。而部分基金甚至期望未来的再融资和IPO能够为基金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三,关于行情,基金方面对于行情的短期发展,似乎并未有太强的预期。也就是说,基金似乎做好了市场出现短期调整的准备。但是,另一方面,基金对于A股市场长期观点仍然持有积极乐观的看法。在具体股票选择上,基金对于周期性股票仍然存在恐惧心里,这与基金经历过周期性股票方面的巨大损失是密切相关的。

  股市扩容应以资金扩容为前提

  上周证监会和央行两大部门公布的两组数据,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印证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观点。

  第一组数据是,最近两个月基金被赎回了400亿元。既然有高达400亿元的资金撤离股市,那么,为什么股市仍然可以横盘在1300点附近呢?也就是说何种力量吸收了机构的赎回压力呢?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处在股改的重要关头,部分上市公司出于确保股改顺利完成的目的,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本公司股票价格进行了维护。这部分资金增量可能是今年1、2月份较为重要的资金增量。如果确实如此,则可以认为是来自上市公司方面的力量,缓解了大机构釜底抽薪造成的压力。不过,进一步的问题是,上市公司方面的力量,毕竟不是长期投资的力量,随着股改的完成,其退出是必然的。那么,未来这部分力量的退出,会否给市场形成压力?

  第二组数据是在

证券市场外,房市投资意愿仍然远远高于股市投资意愿。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投资者对于房市投资的意愿仍高达18.2%,而对于股票、基金投资意愿仅为8%,直接股票投资意愿仅为4.1%。当前打算买房子的居民数量是打算买股票的4.43倍,是打算投资股票、基金居民数量的2.27倍。表明房市仍然是吸引当前居民热钱的主要场所,而股市的投资意愿仍待加强。

  笔者认为,场内资金撤离(赎回)和场外资金不愿进入股市,其根本并不在于股市缺乏投资价值,而在于担心下半年即将启动的禁售股解禁和融资两类扩容,可能对股价形成压力。一般认为,股市当前的表现会对未来半年的事件做提前反应,而半年后也就是今年四季度,两大扩容将降临市场——是第一批股改公司的5%禁售股将解禁,二是上市公司融资将恢复。其对于市场的供求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这是部分机构所畏惧的;而后者房产资金之所以不进入市场,是因为这些资金大举进入股市的前提是,股市必须出现普遍的盈利效应。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显然就是各方所担忧的问题:在预期股票大扩容的同时,投资者没有形成实实在在的股市资金大扩容的预期,其隐含的政策建议就是,管理层必须在股票大扩容之前尽快安排资金的大扩容,否则,市场的承受力将受到考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