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声音 > 正文
 

湘财荷银:股指做技术性修复反弹 调整压力仍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10:51 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

  行情回顾:

  周一大盘呈现缩量反弹之势,沪指接近全天最高点收盘,但两市成交量却连续出现萎缩,两市相加也仅为100亿。盘面观察,房地产、金融股、石化、钢铁以及有色金属板块成为反弹热点,但个股出现明显的分化。大盘指标股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招商银行均出现底部反弹,尤其是中石化强势上攻,推动股指反弹。水泥
板块受惠于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G华新、G海螺、G青松等涨势喜人。宝钢和八一签署战略合作的消息,刺激钢铁板块的G太钢、G华菱、G八一涨幅较大。有色金属板块的G包铝、G宏达、G宝钛不同程度反弹。午后地产板块启动,G创兴、G渝开发封住涨停,恒大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G万科(资讯 行情 论坛)、G沙河、G招商局、金融街等均大幅上扬。量能配合上却并未有效放大,由此来看,经过前期的快速下滑之后,目前指数的反弹仅是对前期跌势一种技术性的修复。在量能不继的情况下,短线大盘的调整压力依然存在,目前10日、20日和30日线已在1273~1278点一带构成较强反压。

  政策:

  财政政策牵手货币政策 国债余额管理启锚

  本周三,2006年记账式第二期国债将以美式招标的方式发行,期限三个月,这标志着国债余额管理的正式启动。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发债体现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配合的趋势。

  短期国债将迎来扩容

  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下,年内发行到期的短债不算在额度内。

财政部不再以年内国债发行总量为控制目标,可以在年内滚动发行一年以下的短期国债品种,只要保证当年期末国债余额不超过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即可。在这一制度下,短期债的发行不再受额度限制,财政部有动力安排发行更多的短期国债。

  此次发债是财政部第一次在年初发行的三月期国债;同时也是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实施后的第一期短期国债,上一期三个月国债是在去年12月26日发行的。因此机构人士认为,本期债可以看作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起点。按照滚动发行推算,财政部可能在6月、9月和12月再发行三期三月期国债,年内短期国债发行有望扩容,国债发行结构中短债的“软肋”将被逐渐补足。

  短债可能部分替代央票

  短期国债滚动发行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国债结构,丰富市场供给,推动收益率曲线的优化;另一方面,短债可能起到央票的功能,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共同作用于市场资金面。

  以前国债主要影响市场上的中长期资金面,而调控短期市场流动性的任务主要由央票发行等公开市场操作来完成。然而,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泛滥,单纯依靠央票的力量调控资金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央行去年引入掉期操作来分担央票的资金回笼压力。但面对巨额的过剩资金,区区几百亿的外汇掉期只是“杯水车薪”。目前央票的存量已达2.54万亿元,且被迫继续膨胀。分析人士指出,臃肿的央票存量已妨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有效传导。

  而短期国债的扩容可以改善这一局面。国债余额管理制度下,短期债可以逐渐达到央票的滚动发行方式和回笼效果,进入货币市场调控短期资金面。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将缓解。

  两大政策“强强联合”

  一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都不够“默契”。而此次发债则有望成为两大政策通力合作的典范。

  可以预计,在短期国债渐成气候之后,同样可以起到回笼和投放基础货币的作用。届时,财政部和央行将共同主导市场资金面,一方的操作力度和方向必须考虑到另一方的操作情况,双方须协同配合,避免过度或对冲的操作,以确保政策效应最优。

  实际上,此次发债已经明显体现出这一趋势。财政部将招标方式定为美式招标。国债发行价格将是全场加权平均中标价格,而各中标机构按各自中标价格承销。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方式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防止机构竞相压低价格。

  但是,财政部作为一个发债主体本应希望压低利率,缩减发行成本,此次财政部“逆向运作”显然希望对过低的市场利率进行调控。“财政部不再是单纯的发债主体,而是具备了一定的货币调控功能”,农业银行债券分析人士胡艳指出。

  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背后折射出多重意义,新债的发行不仅勾画出未来货币和债券市场崭新的结构和布局,也显示了我国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提升。(中证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