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声音 > 正文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称中短债将迎来较好投资机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 08:45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易非 深圳报道

  日前,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正式获批发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表示,从中长期投资角度来看,目前仍看好国内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作为今年首家获批的中短债基金,南方多利面临着相对低位建仓的良机。

  资金面依然宽裕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认为,从外部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压力目前依然存在,这将带来资金的流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的推进和汇率制度的改革深入,国际收支顺差有可能持续扩大,人民币具有比较明显的升值预期,带动资金流入国内,造成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

  从内部而言,目前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拥有大量可投资债券的资金。债券市场目前的7.3万亿容量中,其中70%来自于

商业银行的投资,7%来自保险公司的投资。对于银行资金而言,居民储蓄存款是资金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消费尚待启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储蓄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1月,我国居民储蓄已达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此外,保险需求旺盛,保险收入增长迅速:2005年全年保险收入增长达4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银行的存贷差、保险公司的保费净收入,再加上投资于低风险基金的资金等,大部分将投资于债券市场,以期获得稳定回报。债券市场可投资资金的宽裕将推动债券市场的上扬。

  通缩压力大于通胀

  通货膨胀率是债券收益的参考尺度。当通胀率上升时,投资者往往要求从债券投资中获得较高的回报弥补通胀损失,从而引发债券价格的走低;反之债券价格上扬。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预计,从长期来看,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很难避免,今年通缩压力将大于通胀压力。根据商务部对2006年商品的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对于生产资料的调查也有类似的结果: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占23%;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供不应求的仅13种,占4.3%(供不应求的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38.1%)。

  新品种带来新契机

  今年债券市场的新品种创新风起云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认为这将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称,债券新品种今年将出现量与质的变化,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一方面,固定收益衍生品种大量涌入市场。目前债券市场已出现含权债券、远期、互换等衍生品种;在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期权、债券期货等衍生品也很有可能适时推出。利率衍生品种的出现,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给投资者提供了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有信用风险的固定收益品种大量涌现,增强了市场的融资效率。因为债券市场投资者在构建组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利率趋势的影响,同时需要关注信用风险、流动性、利率衍生品定价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新品种的出现增加了专业投资技术的要求,同时也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中短债市场面临双向扩容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认为,今年中短债市场将因面临需求和供给的双向扩容而凸显出投资机会。从需求来看,尽管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债券市场面临着较佳的投资环境,但是随着债券市场的持续大幅上涨,目前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已降到极低的水平,与2003年上升准备金率前水平及2002年5月历史低点已相差不远;在长短期利差缩小,债券市场存在一定政策风险的背景下,投资者目前具有缩短组合久期、提高安全性的客观需求。对于短期债来说,目前商业银行存款增长速度不减,且贷存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商业银行资金面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非常宽裕,基于上述判断,短债面临的风险有限。

  此外,从《关于中短债基金的内部审核指引》有关条款的取舍调整来看,中短债基金将在今年基金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显示了中短债市场今年将有充裕的资金流入,从另一方面来看,今年首发的南方多利中短债基金将面临着相对低位的建仓机会。

  从供给方面来看,今年预期发行的国债、金融债品种中短期融资券占据了很大比重;节后短期融资券也明显加快了发行节奏。此外,从今年起,

财政部将以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业界预期实施国债余额管理将带来短期债券供给的增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