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声音 > 正文
 

以投资实业眼光投资股市 真正意义的股市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11:45 证券时报

  □ 本报记者 杨波

  编者按:中国股票市场正在苏醒。在经历了四年半熊市中股价与国际市场痛苦的接轨,在股权分置改革快速推行全流通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中国股市有望蜕变成一个市场化、国际化的真正意义上的股票市场。虽然前路注定了还会有风风雨雨,但这种转变却代表着希望。就投资而言,把握未来的变化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特邀请长城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韩
浩与融通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融通新蓝筹基金经理刘模林,共同探讨今年市场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应对之策。

  韩浩——股市方向日益明朗

  记者:从去年12月以来,中国股市一改连续四年多的颓势,连续上涨,中国股市是否已进入复苏期?

  韩浩:由于股指有较大的涨幅,短期可能面临压力,但不能因为出现比较大的涨跌来判断股市的方向。从估值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市场从2001年下跌以来已有一个大幅度的回落,更重要的是,

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长和未来可以预期的增长,成为市场上涨的最根本原因。而社会财富的积累、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对市场向好构成极大的支持。

  在这种大背景下,公司价值发现将成为投资的重要线索,并以此为基础而出现相当多的市场机会,指数的调整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从基金投资可以看出,过去五年市场一直向下调整,大多基金还是能持续向上增长,说明即使在过去市场调整的过程中,也不乏局部的机会。总的结论是,市场的方向是明朗的,波动和调整是正常的。

  记者:全流通对市场的改变是否正在显现?全流通的实施是否会给市场造成一定的压力?

  韩浩:全流通从正面来讲改变了整个市场的运行机制,使企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短期来讲,今年再融资的恢复和全流通的实施会加大供给,但如果细算,这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事实上,一部分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是不会出售的,比如一些国有股股东持有的战略性的资产就不会全部拿来出售,还有一些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大股东因为要掌握控制权也不会轻易出售自己的股权。

  记者:近期资源股股价与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一样坐起了过山车,商品价格对相关上市公司的影响有多大?商品价格是否已出现泡沫?

  韩浩:对价格起伏较大的这类股票,我们只考虑适度参与,不会作大的投入,不会因为价格短期的涨跌而对投资策略作大的调整。当然,商品价格从长远来讲肯定是一个上涨的趋势,毕竟地球的资源有限,但不排除短线因过度投机而出现泡沫。因此,我们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记者: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会出现那些不同于去年的特征?

  韩浩:首先可以确认的是,今年宏观经济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非常重大,二是今年的信贷政策会比较宽松,这两点作用于各个行业会有不同的影响。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之中,而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其影响也正在显现。

  记者:投资策略是否会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今年那些领域的机会较大?

  韩浩:基于这种变化,我们投资方向的选择也会作相应调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国内消费需求相关的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这些行业中比较优秀的公司长期发展空间很大;还有自主创新类企业会得到国家很多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一些有自主的研发能力、生产进口替代吕的公司,比如消费电子类的公司、具备核心技术的中兴、华为等,都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同时,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资产与非贸易品价值的提升作用非常大,并有助于金融服务业价值的提升,对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类公司也会有比较好的支持。

  因此,我们会重点关注金融服务业房地产消费电子类企业的机会,一些技术创新类的公司的潜力,还有兼并收购的投资机会、引入衍生品种的投资机会。

  记者:新技术的应用是否值得关注?比如3G,能否给上市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韩浩:3G对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对电信服务业而言,短期会增加资本开支,加剧竞争,从长期来看,如果电信服务商能在内容提供方面有所提升,机会还是相当大的。事实上,3G对内容服务商成长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一领域可能出现暴发性成长的机会。

  记者:今年被认为是金融创新年,你认为金融创新将在那些方面获得突破?影响怎样?

  韩浩:这一方面管理层正紧锣密鼓在做准备,去年权证被重新引入,而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开设应该并不遥远,还有新的对公司管理层激励方面的措施,都将对股市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非常看重金融创新带来的市场机会,比如融资融券对收益的放大作用与对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对基金公司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也正在研究怎么来使用。

  记者:你认为现在是否应该捂股赚大钱,还是波段操作?

  韩浩:我们确认这个市场正在复苏,公司的投资价值将被反复挖掘,因此捂股赚大钱的机会应该更大,只要对企业的价值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就可以考虑作长线投资。

  刘模林——真正意义的股市来临

  记者:中国股市近期一改连续四年多的颓势,连续上涨,股市是否已进入复苏期?

  刘模林:我们确信A股市场正处于复苏期, 中国股票市场正有望蜕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股票市场。可从三方面来理解这个复苏:一是信心的复苏,随着股权分置的推进,制约A股市场长期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的不确定性渐渐明朗,让短中长线各类投资者有了更明确的预期;二是估值中枢水平的恢复包括寻找A股定价权,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和全流通预期判断,A股在整体估值基础上具备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良好条件,一批优质资产股改后由相对低估到估值接轨,定价互动程度大幅提高;第三个层面是股市制度逐步完善,保护公众股东权益的股权文化有望逐步被各方认同,市场在还原它的本色,分享经济增长的投资环境将大为改善。当然在这场转变中,我们也需要适应双向扩容给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

  记者:全流通对市场的改变是否正在显现?其影响在未来将如何体现?

  刘模林:全流通已经成为市场参与各方行为的一个重要判断基础,影响正渗透到很多层面。

  首先是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联系的紧密度更高了,股票市场也正成为企业购并重组高效直接的舞台,由此带来了投资者结构的重大改变。有两股重要力量不可忽视,一是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将逐渐深度介入,而且产业资本规模巨大;二是境外资本进入通道正渐渐打通,这两类投资主体对资产的理解与现在的投资者有较大的差异,将根本上丰富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者将更多去关心企业的价值。

  其次是资产定价。将更加重视以市值来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推动资产定价权的形成。我们认为,实业标准和国际眼光将日益成为资产定价的重要依据,在股改渐渐完成后,资产定价权形成的关键在于产业资本和国际资本的介入程度。无论IPO和再融资还是交易中的资产定价、公司收购兼并重组、私有化等,各种金融创新都将以此为基础。

  以当前股改的权证为例,大股东推出的权证行权价格,是基于全流通下企业整体价值判断而定;石化股等私有化定价也是如此。投资、融资各方都将真正把企业的市值与内在价值紧密挂钩,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互动博弈也变得真实可行。多方博弈选择的结果导致股票市场估值中枢中长期而言,具备基本的投资回报水平。

  第三是投资者行为将更重视长期眼光、国际化视野来评价资产的价值。

  第四则是股价的分化将更为深刻彻底,金融产品的创新加速推出。基于基本面的变化,股价上下空间将被拓宽,金融工具的丰富,也将使市场变得更具弹性和活力。

  记者:今年宏观经济运行会出现那些不同于去年的特征?

  刘模林: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判断宏观经济整体将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宏观调控政策着力点将落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整合购并必将加快。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对产业链的利润水平构成影响;二是外贸顺差将继续加大,国际摩擦频繁发生,

人民币汇率面临更大的升值需求。

  另外,“十一五”规划指引了2006年以后的产业演进格局: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自主创新、建设节约型社会、新能源战略等,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记者:产业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那些领域的机会较大?

  刘模林:第一,前几年投资增长过快导致过剩产能的释放问题日益突出,产业整合和购并将提速;第二,十一五规划从中长期影响产业增长格局;第三,以创新技术和资源两大要素支持下的产业,如装备制造、服务业、资源垄断行业、3G和信息技术、国防等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仍将是经济增长点并带来投资机会。同时我们认为,新产业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否定,如信息化武装工业化,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记者:新技术的应用是否值得关注?比如3G,能否给上市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刘模林: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核心,最近国家也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和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自主创新研发费用的税收优惠安排等,对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明显。

  记者:从那些方面来考察公司?

  刘模林:随着全流通环境日益形成,我们会重视至少如下三个层面:第一是公司治理和公司文化,是否诚信和注重公众股东权益;第二个层面是公司盈利模式是否清晰、行业前景和公司的竞争优势;第三个层面是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上,选择有特质的公司,有良好盈利模式的公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