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保诚大中华区基金总裁: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09:42 证券时报 | |||||||||
作为英国保诚集团大中华区基金总裁,曹幼非主管着中国大陆、台湾的基金业务。他说:“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是带领团队和老天爷斗。现在台湾、香港、大陆的基金公司都有各自的CEO在打理,所以我就有更多时间考虑战略层面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大方向是对的,成功是迟早的事情。” 基金业生存基础始终存在
2005年以来,由于市场因素和政府调控,新基金公司成立的频率已远低于2003、2004年,而英国保诚集团则于去年底在大陆与中信集团成立了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信诚基金。曹幼非坦言,保诚投信从2001年4月就开始准备进入大陆市场,当时的想法相当简单,就是认定大陆市场中长期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并未去刻意选择一个进入时机。 对于保诚进入大陆基金业的时机,他笑言:“现在大陆的基金业者有很多牢骚,牢骚多是因为市场不好,但是市场好不好不是基金公司可以左右的事情,而且对基金公司来说,无论市场好不好都有应对的办法,2004、2005年市场环境确实很差,但不少基金公司还不是靠货币基金火了一把。” 曹幼非认为,世界上很多市场都有类似的市场周期和循环,作为个体的基金公司来说,无论市场好坏都有事情可做。“在各个新兴市场,保诚人寿和保诚基金都会通过投资联结险将保险和基金业务联系起来,我们有信心让投资者通过保险产品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让他们更了解基金投资。另外,如果大家对长期的市场看好,对中短期没有把握,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做定期定额。回到一个基本的投资学原理,股票市场是无风险报酬加风险溢价,除非人们都只关心无风险收益,否则市场一定存在发展下去的动力,基金行业的生存基础总是存在的。” 基金业应面对现实 曹幼非认为,海外基金市场的发展已近百年,真正的发展是需要有好的市场及政策环境作为基础的。美国的基金行业实际是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80年代401K条款实行,基金逐渐进入百姓生活,到90年代才真正风生水起。所以行业发展总有其规律,处于新兴市场的基金行业面对现实更要不急不躁。“关键要熬啊!” “说实在话,现在比以前已经好熬很多了,现在网络通讯那么发达,资讯知识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以前要高,对产品的理解能力要比以前强,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曹幼非说。 曹幼非认为,基金行业的发展说到底要依靠整个资本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已经开始,虽然革新需要过程,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对大陆的基金业务发展很有信心。 信诚基金有备而来 曹幼非坦言,信诚基金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时候进入中国基金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他同时表示,信诚基金是“有备而来”。凭借中信集团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充沛资源以及英国保诚集团长达150余年的全球丰富的保险和金融服务经验,加之信诚人寿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信诚基金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跨业品牌价值,努力成为业内的“强者”。 曹幼非表示,英国保诚集团在亚洲大部分地区都同时提供寿险和基金业务。而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两大支柱,寿险和基金总是紧密相连。这种保险和基金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为二者的深入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在中国内地,同一品牌下的保险与基金两项业务更有前景广阔的合作可能。以保诚在全球的经验来看,保险与基金结合的优势在于,保险公司可以专心于开发和管理传统保单,而把所有涉及投资部分都交给基金公司进行开发设计和资产配置、客户服务。曹幼非表示,虽然现阶段囿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和具体操作上的一些障碍,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与信诚人寿相关业务的交叉销售。但他表示,信诚的跨业金融品牌价值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信诚基金会利用信诚人寿已有的品牌优势,在品牌整合传播等众多领域,与信诚人寿进行深度合作。此外,他表示,信诚基金将与信诚人寿紧密合作,把英国保诚集团在海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投资者教育的经验引入中国,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为整个市场做出自己的贡献。(金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