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庆:基金传教士 从理财白痴到理财圣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8:29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于凌波 未见陈忠庆时就听到他的称号“台湾基金教父”。据说,有财经专题撰稿快手之称的他,和台湾趋势专家詹宏志等人一同创办了台湾重量级的理财周刊———SMART杂志,影响深远。其所著述的《个人理财手册》《个人节税手册》、《共同基金投资手册》等17本理财书籍,在台湾几乎达到人手一册的地步。大陆基金圈子里颇有声名的台湾人,比如湘财荷银董
一见面,就感觉这位台湾基金界导师级人物颇有传统文人特征,清瘦、客气、文质彬彬。他将访谈地点定在了上海浦东泰和茶馆,流露出一种一杯清茶就可畅谈一个午后的兴致。随着访谈的深入,你很快会发现,陈是个发散性思维特质明显的人,一个话题会衍生很多新话题,滔滔不绝,很难打断。言辞恳切流露真性情。 陈忠庆虽五十有余,但并不固步自封,是个愿意尝试新事物、冲劲很足的人。看他的履历就会发现,虽然一直没有离开理财市场,但他总是在众多不同风格的公司和媒体间转换,任职的最长时间都不超过5年,他不喜欢被某一个职位或状态固化住自己的生活。至今,虽然已算是著作等身的导师级人物,但他喜欢做事、写书的劲头丝毫没有减弱。现在,他将自己对理财业务关注的目光完全投向了大陆,并渴望创出一片新天地。 从理财白痴到理财圣手 对于自己从事了20多年的投资理财服务业,陈忠庆始终保持着一种巧遇后的庆幸和欣喜。 他说:“我在1980年以前是个理财白痴,那时候发工资只用简单的口袋法和抽屉法花钱,常常是个月光族。借了一万美金到美国念书后,发现那里的金融服务十分便利。在金融产品广告中,一种起点仅为250美元但利率较高的存款计划吸引了我,于是决定投资,并对理财市场开始产生兴趣。”那时,美国的《Money》是陈忠庆看得最早的理财杂志,从中获益良多,并认定普及型理财媒体会为大众所关注。 1984年陈忠庆来到华人比较集中的休斯敦工作,在办好当地一家华人报纸的同时,他对从事共同基金和证券行业兴趣很大。为了对投资人权益保障更有研究,陈当年就考取了共同基金业务牌照。随后又考取了房地产经纪、保险经纪、股票经纪、期货经纪等牌照,拥有了综合理财业务资格,朝职业理财人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我的个性就是碰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就一定会去弄清楚,从一开始在不知道基金为何物的情况下买了基金,到弄清楚基金赔赚的因素,再到考取牌照、学会做整体理财规划,这一过程很辛苦,但却了解普通投资人的投资期许,为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打下了基础。” 虽然获得了美国绿卡,陈忠庆却没有久留,回乡后加入台湾财经媒体《工商时报》办了一份理财杂志。他利用在美国投资共同基金的经验,开始操刀基金专栏。一直写到1988年,将专栏结集出版,定名为《共同基金致富秘招》。陈忠庆说,“这属于逼稿成章。”据说,这本书一共出过4个版本,成为这个行业的投资入门书。陈忠庆在享受出书乐趣的同时,还收了不少的版税。 此后,陈忠庆又在怡富投信担任副总经理,成为章嘉玉和王鸿嫔的老上级。在怡富做了很多实践,为怡富打响品牌知名度贡献甚多。其后又加盟了台湾和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投信公司,这是一家涉及银行、保险、房地产中介等领域的公司,做整合性设计与服务。 1998年陈忠庆和台湾趋势专家詹宏志等人一同创办了台湾重量级的理财月刊———SMART杂志,把投资理念大众化。有财经专题撰稿快手之称的他,特别愿意用傻瓜式理财理念和Step by step的图解方式进行理财观念的推广。他强调:我们周围有三种人,谈到理财,一类是没有动机,没有行动;第二类是有动机,没有行动;第三类是有行动,没有知识。必须通过一种让理财白痴也成长的傻瓜式理财媒介去引导。 从1988年到1998年,陈忠庆用他的《个人理财手册》、《个人节税手册》、《共同基金投资手册》、《第一次买保险就上手》、《第一次理财精算就上手》等17本著作实践着这一理念。他始终认为做好理财、累积财富、过好日子、享受人生其实是人人都可以办得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理财高手。理财市场应该平民化。 大陆基金向银行让利太多 2003年陈忠庆就开始有大陆的手机卡,对大陆的关注与日俱增。他曾多次到大陆基金业传道、授业,代表群益和大陆基金业交流,给博时、华夏等知名基金公司开过讲座。 由于对两岸基金界的熟识,陈忠庆对大陆基金业在叫好的同时,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他认为目前大陆基金存在的问题集中于两点,一是基金向银行让利太多。二是基金直销耕耘无深度。 陈忠庆开玩笑说:“银行在大陆已成为销售怪兽。” 他认为,大陆基金给了银行太多的甜头。实际上在开放式基金推出之初,拥有封闭式基金资源的基金公司完全可以想办法让这一客户资源回娘家,给予其优惠购买开放式基金的机会。但国内基金没有意识到这一捷径,进行客户资源的积累,反而在开放式基金面市之初就一味讨好银行。目前,销售费让利已形成了行业标准,基金在与银行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随着基金的增多,对银行的依赖越来越重,销售费返还的恶性竞争局面愈演愈烈。 陈忠庆说:“大陆基金界正在边做边学,要学会美国基金用功能寻找客户的方式,绩效做好后,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他强调,大陆基金业当务之急应以落地生根的方式做好直销。目前,大陆基金公司直销团队人数极少,蜻蜒点水。而真正有效的直销,应把重点城市做透,基金公司应花功夫培养一批人在一个城市做深做透,稳固为营销根据地后,再换一个地方。步步为营直销做好后,基金公司一定是稳赚不赔的。 陈忠庆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愿做重复的事情。他觉得大陆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陈准备参与京、沪金融发达城市的理财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认证等新业务领域。另外,做大陆版的SMART杂志也是他的心愿之一。他说:在大陆更有空间可以发挥,不会被单一项目局限。大陆的金融周边业务前景一片大好。 基金与钢笔收藏家 陈忠庆的两大爱好都让其实现了兴趣、收益双丰收。 “我大部分的钱都放在了共同基金里。”陈忠庆说自己离开美国返台工作前买了23只基金,直到现在还拿着,除了2-3只是赔钱货,其它都带来了7-8倍的收益。加上在台湾买的基金,总共买了35只基金,简直算得上基金收藏家。 之所以买这么多基金,主要是为了体会各家基金公司的服务,为提供理财服务与写理财专栏打基础。他说:“我买基金的经验主要是看基金所处市场的趋势,要善于通过公开资讯选择基金,同时配合市场的变化做基金转换。” 除基金之外,陈忠庆还喜欢收藏钢笔,他是台湾地区钢笔收藏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他从小就对笔有一种偏爱,目前手里珍藏着相当规模的钢笔,其中有60-70支是价值不菲的名贵钢笔,包括万宝路、帕克等顶级品牌的名品系列。其中万宝路海明威限量钢笔目前已升值到15-18万新台币/支。他曾经收藏过三支花费40682元新台币的龙笔,最后以25万新台币的价钱出手,获益不菲。他觉得收藏钢笔是一件可以怡情、益智、储财的美差。另外,钢笔还有很多实用的功能,比如,他此次来上海,就随身携带着日产的按摩笔,在记录思想火花的同时,还可以借此按摩穴位。 每到一地,陈忠庆都会购买自己感兴趣的钢笔。在大陆,他期待着认识更多的钢笔收藏之友。(凌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