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林传辉:草根情结下的另类 国际化突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4日 00:3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李佳 广州报道 林传辉——广发基金总经理,甫一跟记者开聊,就表示自己的工作得到旗下朱平、肖雯两位大将的支持。 朱平、肖雯全权主管投资、市场营销工作,而从琐碎的细节工作中解脱出来的林传辉
“草根研究” “公司正按照一个既定的思路和节奏运行。整个公司的管理思路,就是非常重视投资和服务。2004年我们重点抓投资,立足于股票基金投资这个细分市场,2005年主要是营销年,而明年的目标会放在创新上。”林传辉思路清晰。 成立之初的广发基金只有30来人,采用的是低成本集合战略。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果断加大了对研究员的配备,培训一年就搞了3个。让基金经理活跃在前台。 林传辉的性格平和,员工的意见可以直达总经理办公室,即使面对最普通的员工也不端半点架子。 如同国内的很多基金公司,广发基金也脱胎于券商。 “券商有买方、卖方、代理等多种业务,而基金公司是单一的买方业务,在买方业务中又强调理财文化,这跟券商买方的自营业务又有所不同。因此,基金公司理应比券商强调稳健、诚信和服务意识。” 广发基金的投资主力们大多在券商做过投行业务。从吆喝着包装一个个公司上市的“卖方”摇身一变,成为面对宏观市场的“买方”,使他们有了一双与普通基金经理不一样的眼睛。 在广发的第二天,记者参与了一场“投研联席会”,也就是一个研究员带着自己对一家上市公司多次调研之后的研究报告,面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三堂会审”。 “你应该把明年预计的销售额数据分解到售价、产量。” “集团与上市公司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各占多少,一旦项目成功,按什么比例分成?” “产品开发的最不确定因素是什么?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到哪一层面了?” 研究部总经理许雪梅的串串发问让人感觉这不像一个投资机构的研究,而是上市公司在做业务规划。 通常,投行对企业的价值判断流程相当严格,林林总总有40多条繁杂的规定。投行人员必须对企业所属行业的情况相当了解,对公司在行业内的排名情况熟悉,对公司的连续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了如指掌,还要对公司的供货商、销货商情况彻底调查,甚至要去看企业的每条生产线、库存品和产成品。 这种细致入微的“投行视角”很自然地被广发套用在了基金投资上。 “我们非常重视草根研究。一家科技类企业年初表现不错,但是我们研究员去调研,上市公司没让我们进车间看生产线,就因为这点我们没买这家公司。现在这个股票的市场表现把我们当时预计的一个个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林传辉颇显自豪。 经验老道的猎手总是从蛛丝马迹中判断猎物的举动。 “另一次,我们在6元附近就看好一家能源类上市公司,该股最高冲至14元附近,但是我们始终没把这只股票放入股票池。因为这个公司生产的环保能源产品在欧洲能享受政策倾向优惠,而中国还没有开始这个补贴,市场究竟有多大需求我们不清楚,因此计算不出公司的现金流,只有一个概念来支撑股价,风险比较大。” 广发旗下3只股票基金的投资业绩为这种“买方的草根研究”作了极好的佐证——广发稳健(资讯 净值 论坛)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回报率14.38%,列配置型基金第1名;广发聚富(资讯 净值 论坛)基金截至三季度末回报率9.34%,列股票型基金第5名;广发小盘(资讯 净值 论坛)基金虽成立不满一年,也开始崭露头角,第三季度净值增长率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二。 走自己的路 2004年,成立仅一年的广发基金就开始盈利。而当年,在40多家基金公司中,仅有17家盈利,其中不乏很多拥有封闭式基金的老公司。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外国机构向林传辉伸来了合资的橄榄枝。 “广发基金成立的时候,就曾有外国机构想搞合资基金,但当时的股东方不想放弃对公司的控制权。” “我去美国考察期间,台湾的证券业协会理事长对我说,台湾市场上,合资、独资、本土基金公司各占三分之一,而业绩做得最好的还是本土基金。在基金公司合资的浪潮下,中方股东真的取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吗?” “合资本质上要解决的是基金公司业务国际化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途径,不一定要通过股权合资来解决。”林传辉说。 他认为,国际化首先应该是意识的国际化,然后是人才、知识的国际化。国内基金公司管理不规范,需要引进国际经验来规范之,而这种业务的国际化,可以通过派人去海外学习、与海外机构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引进海外人才等途径来解决。 此次去往美国,林传辉找了很多哈佛、波士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座谈,也尝试着借助这些精英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另类国际化突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