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安基金总经理姜永凯:做基金要耐得住寂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08:00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程林 2003年底方始成立的诺安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国基金行业尚属一个较新的面孔,作为“好人举手”制度实施后成立基金的典型代表,短短一年半时间从无到有、从产品设计到发行运作、其中不乏初创的艰辛,但是诺安一路走来,公司先后发行的两只基金———诺安平衡和诺安货币也已赢得了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目前,诺安的第三只产品也在设计当中。
基金行业正在不可逆转地进入大机构博弈时代,而在运作层面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市场正在进入迷惘敏感期,作为既无外资母公司背景,又无国内大金融机构背景,也没有历史时间形成大品牌的诺安基金来说,未来如何定位?公司的方向在哪里?公司又如何看待当前市场的问题?就以上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诺安基金总经理姜永凯先生。 学会忍受寂寞 面对记者的提问,姜永凯坦然表示,诺安现在还只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它没有老基金的那种历史品牌,股东也没有很显赫的基金业或证券业背景,因此,在投资者、管理层对公司认可之前,诺安必须学会忍受寂寞。 “在你还没有形成风格的时候,任何一次小的失误都不能允许,因为小的失误往往也致命。” 姜永凯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确实,对于大的已有品牌的基金公司来说,单只基金的失误甚至是较为严重的违规,往往都会轻易地得到市场的原谅;而对于一些还没有获得充分市场认可的公司来说,任何一次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 姜永凯认为,诺安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既然现在公司还没有建立明确的优势,就唯有把规范经营放在首位,将心态放平稳,切实遵守管理层的各项规定,目前的市场中,单只基金已很难有爆发性的增长,因此,要先打好内功,从量变到质变,慢慢成长,积累长期的品牌,为股东创造长期稳健的回报。 不要迷信外资 随着去年底基金公司外资比例的放宽,目前基金业外资风来势汹涌,绝大多数外资基金皆以国际化、诚信作为其核心卖点,姜永凯对此却认为,不要过于迷信外资,资本的本质是劣根性的,近来先后爆发的外资金融机构丑闻案已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当前基金业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全盘西化、一条是与国内情况结合,我看好后一条路线。” 姜永凯表示,在国内机构与外资基金合作时,往往在产品设计、研究及核心投资都受控于外方,除了资本可能增值外中方得不到实质的技术提高,这种受制于人的模式下一旦合资使命终结则整个基金公司会陷入外方之手。 “中国需要本土的基金公司,当然必须是规范经营的、守法的基金公司。” 姜永凯认为,基金公司的股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定程度决定了基金的方向。据了解,诺安基金的间接大股东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连续15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全球500强企业,而公司三家股东非常团结,且都很有实力,这为诺安追求长期稳健经营打下基础。 姜永凯表示,作为“好人举手”制度下设立的公司,诺安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三家股东只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行使职能,没有干涉公司的日常运作,也没有在人事上强加任何人选”。 在实际操作中,诺安基金也没有在投资上受到干涉,“与股东有关的股票包括大恒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中化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盐湖钾肥(资讯 行情 论坛)等,由于是间接股东关系,这些股票按现有法规是可以投资的,而且个别股票业绩还不错,但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还是没有投。” 姜永凯透露说。 投资要克服贪婪和恐惧 根据晨星最新的评级,诺安平衡的回报率在所有配置型基金中名列前六,其风险系数是“比较低”的一档,姜永凯对此表示,诺安平衡是公司的第一只基金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和以后的运作中,都把控制风险作为“重中之重”,满足风险承受能力中低水平的基金投资者的需要。 姜永凯认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股市波动大,另外没有避险工具,市场单边下跌,基金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基金在做投资时必须非常谨慎。 在投资理念上,姜永凯认为,证券投资要克服贪婪和恐惧,在做出投资前,先明确自己的投资理由、目标和心理收益,这样才不会在大盘剧烈起伏的时候迷失自我,要永远对自己和市场有清醒的认识、不要随便放弃自己的估值标准。 对于近来股市的大幅下跌和多数基金的净值大幅缩水,姜永凯透露说,诺安对此有着提前的判断,但受限于基金合同的约束因此净值也有下降。他认为,今年上半年的上市公司报表将对行情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当前煤电油运紧张、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增长过快、重要原材料涨幅过高仍然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而在中央加大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上市公司业绩有何影响,可能会在上半年报表中有所体现。 股权分置方案目前成了最牵动市场的事件,近期第一批试点企业即将表决,姜永凯对此有着另外的认识。他认为,第一批试点的企业中部分补偿方案并不优惠、体现平衡流通股东利益的内容不是很充分;但基金作为机构代表,如何体现持有人的利益,又不与管理层的改革计划违背,还不是很明朗。他认为,如果个别补偿不到位的企业方案能够通过而没有充分改良,则对以后试点是个不良的心理暗示,大盘还可能进一步下移。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自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价值所在,其内在价值并不因股权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市场出现迷惘时基金必须冷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