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2005投资策略之行业评述:医药行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 21:13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医药行业——增持 医药行业的发展主要与人们疾病谱的变化、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药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在人口老年化、农村城镇化、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零售市场的迅速放大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我国医药产业的高速增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7%),国家经贸委预计“十五”期间仍将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20位,属于中等水平。 98年以来医药行业年度销售收入和利润 2004年1~8月的医药行业的运营数据显示,医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相比去年速度有所放缓。各子行业均表现出利润增长滞后于收入的特征,其中化学药的滞后效应尤其明显。经营状况最好的子行业是生物生化药,其两项增速均高于全行业平均;中成药的收入增长虽然有少许落后,但其利润提升幅度远高于整体制造业;化学制剂药的收入仍维持了较快的扩张势头,不过效益提升显著退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化学原料药则表现出预料之中的利润下滑(见下表)。 医药制造业增长率
总体而言,2004年在医药行业在煤炭、化工原料、农产品等原材料的价格持续高企的影响下,造成全行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对毛利率较低的大宗原料药企业冲击最大。制剂药方面,国家计委本年度再次大幅下调多达20多种抗生素的零售价格,极大地削弱了这一子行业的盈利能力,因此预计2004年医药行业的收入增长约18%左右,利润增长在15%左右。 目前以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C为代表的大宗原料药价格在经历了价格的持续下跌后,已经触底反弹,青霉素工业盐的市场报价上涨了20%,半合成青霉素价格也持续上涨。预计明年大宗原料药的综合售价会高于今年的水平。同时前期公布的新医保目录为首次入围产品提供新的扩张机会,入围医保目录的好处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在医院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下进行竞争,二是由于可以用医保付费,相对非医保品种,入围产品的临床应用机会更多,消费量更大。当然,由于政府定价,医保用药的价格面临持续下调的压力。总体而言医保目录的推出为优势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预计2005年医药行业的收入增长约16%左右,利润增长也保持在16%左右。 结合医药行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医药板块内上市公司的同质性较差,因此我们仍然看好作为特殊消费品的医药行业中的优质上市公司。针对医药板块的投资策略为中性,主要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重点看好以下三类公司,首先是研发优势突出,面临较好的国际原料药生产转移机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如海正药业和华海药业等;其次是具有较强的新药研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未来将保持高速增长的上市公司,如恒瑞医药(资讯 行情 论坛)和天士力(资讯 行情 论坛)等;第三类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品牌壁垒的优势中药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资讯 行情 论坛)和东阿阿胶(资讯 行情 论坛)等。 重点公司投资建议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独家供稿) 独家声明: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