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2005投资策略之行业评述:钢铁行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 21:05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
钢铁行业——中性 受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2004年全球钢铁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全球粗钢产量首次登上10亿吨大关,钢材消费有望突破9.5亿吨,粗钢产量及钢材消费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国际钢材价格指数一直在历史高位运行。过去12个月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上扬,钢铁业的利润也因此飙升。
受需求拉动,2004年我国钢铁行业表现强劲,04年全年国内钢产量2.6亿吨左右,钢铁表观消费量有望达到3.1亿吨,消费增长速度高于产量增长速度。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04年国内钢铁产品平均价格高于03年国内钢铁产品平均价格,钢材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幅度,钢铁行业整体效益明显好于03年。 影响2005年我国钢铁行业的因素包括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际钢铁市场价格走势、国家宏观调控、利率及汇率变化趋势、原材料价格走势等。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4年、2005年全球GDP增速为4%左右,预计我国2004年GDP增速为9.3%,2005年下降为8%,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到18%左右。经济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整体宏观环境对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较为有利。 供给方面,03、0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效益将逐步显现,预计2005年钢铁产能增长5000万吨,其中1000万吨为高附加值的板材,其余为建筑、普通板材、型材等。预计随着我国高附加值产品产能的增长,钢铁进口量有望进一步下降。需求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将显著回落,钢材的消费需求增速会有所放缓,其中钢(行情 论坛)铁、水泥、有色、房地产、工程机械等行业对钢材的消费将会下降,而石油、化工、铁道、发电、煤炭、造船、集装箱等行业对钢材的消费将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预计我国200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钢材的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2亿~3.3亿吨左右,钢产量全年有望突破3亿吨。中长期而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型工业化时期,随着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措施的实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将会进一步拉动对钢铁的需求。 2005年中国钢铁行业面临最大地压力来自成本的上升,200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1.9-2亿吨,预计2005年进口铁矿石将达到2.4亿吨,2005年全球生铁产量将达到7.4亿吨,约需增加铁矿石6700万吨,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我国钢铁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一些矿石供应商与流通商的投机行为,使世界铁矿石供应出现偏紧,2004年世界铁矿石的主流市场合同价上涨了18.6%。为缓解铁矿石供应紧张局面, 世界最大的三家铁矿石生产企业——巴西的cvrd、澳大利亚的bhp和英国的riotinto公司,将投资数十亿美元,使其生产能力由目前的3.9亿吨,提高到5.8亿吨。2005年主要铁矿石供应商将增加产量5250万吨,加上中小供应商的增量部分,预计2005年全球铁矿石的供需将达到平衡。而煤的成本上升的压力大于铁矿石成本上升的压力,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扬言与日本钢铁企业签订的焦煤合同价将上升79%,达到120美元/吨,焦炭的原料成本将达到惊人的1400元/吨,动力煤价格预计上升20%,应该把79%以及20%的涨价幅度看成是谈判前的一种策略,但可以预计2005年焦煤、焦炭涨价的趋势将不可逆转。预计铁矿石和约价将上涨10%,焦煤价格将上涨30%以上。而钢铁行业向下游行业传导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在缩小,钢铁价格上涨压力加大,钢铁行业景气度将逐步回落。 基于对成本上升以及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判断, 2005年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同比增长35%、20%,我们对行业的投资建议为中性,重点关注具有成本优势以及定价能力的上市公司。 重点公司投资建议
(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独家供稿) 独家声明: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