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行系基金年考闯关 市场化大旗将如何扛到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08:55 中国证券报

  

银行系基金年考闯关市场化大旗将如何扛到底

银行系基金年考闯关(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齐轶

  去年的夏季,中国的基金行业热闹非常,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银信安基金公司相继问世。出生显贵的三大基金会以怎样的速度发展,会对基金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经过一年的发展,“银行系”的现状依旧引人关注。

  市场催生的“恐龙蛋”

  2005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笼罩在一片悲观之中。在股权分置、上市公司质地、中介机构诚信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A股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一路下跌,不断创出历史新低。。

  同年5月,监管层启动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管理层从各个方面保证对变革的支持,资金支持是“重中之重”:逐渐加快、加大QFII的审批速度和额度、积极促进保险资金入市、引导储蓄资金向投资性资金转化都是不断祭出的“利器”。

  “银行系”基金公司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然而,对商业银行而言,成立基金公司绝非仅为“输血救市”的“慈善”之举,更是其经营模式转型的迫切需要。

  “银行成立金融公司,严格意义上就是混业的摸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明确评价。

  2005年7月5日,工银瑞信在北京开业揭牌,3家股东分别为工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继工银瑞信成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交银、建银信安两家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成立。

  搅动基金业态

  “银行系”基金公司甫一成立就给整个基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首先,“银行系”掀起了基金行业的“人才潮”。除了由银行委派总经理,“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很多岗位采用市场化招聘的形式。

  “银行系”凭借自身稳定的股权结构和强大的销售渠道吸引了众多业内的精英,一时间,戴勇毅、李旭利等业内重量级人物被网罗到“银行系”旗下。

  “银行系”基金公司的销售也让人印象深刻。银行的销售渠道究竟有多么强大,可以从工行看出端倪。

  “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工行拥有近2万个分支机构,控制着中国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业近20%资产。工行零售顾客人数比墨西哥人口还多,企业客户数目超过香港总人口。”一家海外媒体如此描述中国工商银行

  2005年7、8月间,工行为主代销发行了首只“银行系”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首发规模43亿元。当时市场正处极度低迷,整个基金销售处于“深寒”状态中,同期发行的其他基金平均首发规模不过区区几个亿。

  交银随后以49亿元结束首发,压轴的建信基金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再次捍卫了“渠道为王”的说法。

  “第一天27亿元,四天突破40亿元,如果不是有所保留,而是乘胜追击的话,我相信能突破100亿元。”一位建行销售基金的客户经理回忆道。

  90%以上的散户认购结果似乎并没有给基金带来太多的稳定,“银行系”基金发行很快就面临市场选择带来的挑战。2006年第一季度末,基金季报显示工银瑞信基金资产流失超过50%。与此同时,建信旗下首只基金———资产流失达43%。另外一位“银行系”基金———交银施罗德在2006年一季度中,基金资产流失达到29%,而该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资产已流失49%。这些基金出现大规模赎回自然跟投资者获利了结有着很大的联系,但业内分析师认为,上述三家“银行系”的合资基金公司遭受的冲击之所以尤为严重,与它们去年采取了大胆的筹资和分销举措不无关系。

  今年以来,随着市场的好转,基金销售再次出现“井喷”。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的是投资业绩持续优良的公司,易方达、广发基金的热销预示着业绩驱动的市场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市场化大旗如何扛到底?

  事实正在证明,“富家子”尽管生存环境相对宽松,他们同样要面对市场竞争的考验。既然是竞争,对基金公司而言,比拼的就是管理者的眼光,比得就是投研团队的综合实力。

  “目前几家‘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一把手’都有深厚的银行背景,此前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作出过出众业绩,但就对基金行业的认知以及眼光而言,与业内经过激烈竞争“洗礼”留下的高手相比还有差距。”一家“银行系”高管人员对此并不讳言。

  此外,基金公司比拼的就是投研团队的综合实力。从目前情况看,“银行系”基金的业绩无可挑剔。

  在逐渐完成草创阶段的摸索后,“银行系”基金公司目前面对的问题是现有的投研力量能否支持不断扩大的资本管理规模。以工银瑞信为例,在完成第三只基金的发行后,该公司管理规模超过160亿元,一举进入行业前十名。目前,其整个投研团队刚超过20人,另两家“银行系”兄弟的投研队伍就更加“精练”了。

  早在三家“银行系”公司成立之初,他们均在市场上找来了投资“高手”,无论是工银瑞信的江晖、交银的李旭利,还是建信基金的李华,都称得上基金圈内“东邪西毒”一级的顶尖人物。然而,随着投资的越来越专业化,单兵作战的方式正日益受到挑战。“江晖们固然很强,基金业的大比拼已经变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较量,好比踢足球,一个舍甫琴科挽救不了乌克兰”,一位行业权威人士指出。

  如果大规模地招聘市场人才,“银行系”基金公司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上的短板就显示出来了。据了解,“银行系”基金公司的薪酬在整个行业中并不具有特别优势。

  “我们希望薪酬能达到业内的平均水平”,一家“银行系”高管坦言。该人士介绍,基金业内吸引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是“平台”和薪酬,此前一批进入“银行系”的人多半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位置,现在“位置”已满,如果没有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银行系”凭什么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