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刻意扣压红利推高净值 基金分红新政存严重缺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 09:17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当务之急是调整分红政策,制止部分基金公司故意扣压红利、以推高净值的行为

  本刊特约作者 高强/文

  一条在两年前看似有创新意义的规定,在经过了两年执行之后,逐步暴露出它严重的缺陷。

  2004年7月1日公布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每年基金收益分配的最多次数和基金收益分配的最低比例。”“分红新政”表明开放式基金管理人在决定收益分配方面的自主权利增大了,可操作的空间增大了。因此得到各基金公司积极响应,纷纷对新发基金的分红政策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

  但是两年之后,危害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在分红次数方面,基金公司可以随心所欲进行约定,最多的承诺为每年20次。但由于分红都有一定条件,如“分红之后的净值不能够低于面值”,等等,因此基金公司对于分红次数的承诺在逻辑上都是空话。

  其次,基金公司自主决定每年分红最低比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少分红了。少分红就可以提高基金的净值,净值高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就水涨船高。

  第三,分红新政只要求基金公司自己决定每年的分红政策,而没有对年度里基金的具体分红时间、细节进行再规定,因此,多数基金公司都倾向于迟分红——年报公布之后分红,尽量让基金的净值保持在高位,以多收取管理费。

  分红新政之后的新产品情况

  由于正常情况下,一只基金新产品从有创意到正式发行,前前后后需要半年左右,因此,本文就对自2005年以后发行的新基金在分红约定方面的情况进行回顾,所关注全是以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投资风格为主动型、管理费提取标准为1.5%的基金,数据截止日期为今年6月2日。符合上述条件的基金有52只,具体分红比例约定情况如图。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倾向于降低分红比例的基金数量占有很大数量,虽然这些并不代表相关基金未来一定就会少分红,但这说明“分红新政”至少给相关基金公司预留下了很大的、少分红的自由空间。基金公司一贯将分红说成为“回报投资者”,但现在为什么企图将回报打折扣呢?有的基金公司说,分红会影响投资,分红是在将好的股票卖出。但对于已实现的利润,基金公司为什么想扣留呢?

  两个问题,一个答案:多收管理费。

  分红新政之后的市场情况

  “分红新政”在执行两年之后,产生的一个危害就是,一段小牛行情之后,很多基金拒不分红,让净值维持在高处,由此有了“复制”、“分拆”等所谓的创新。

  但净值的走高真的会对持续营销、对业绩产生影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年上半年的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资金主要流向新成立的基金和绩优基金,业绩越好赎回越多的现象在出色业绩前面发生逆转。

  广发基金管理公司是市场上一致公认的一流基金公司,旗下的名牌基金“广发双雄”——广发聚富(资讯 净值 论坛)和广发稳健(资讯 净值 论坛),都实行的是100%的分红政策,业绩照样一流,持续影响也没有受到影响。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净值已经达到了2.0149元的上投摩根优势,既是市场上净值最高的基金,也第一只净值超过面值一倍的基金。有一个地方最为值得关注:此基金的规模在第二季度增加了将近1亿份。这说明只要是具有良好的品牌、良好的业绩,以及有效的持续营销措施,投资者同样还是会认可。

  截止到2006年6月末的最后一周,国联分红(资讯 净值 论坛)基金的周净值增长率在同类型基金中领先,国联分红是该类基金里净值最低的一只基金,其净值低的原因在于其一周前刚刚将红利全部分配给了投资者,让净值回归到了面值附近。由此看来,将红利完全分配给投资者并不一定会影响到基金的持续运作,以及大比例分红之后的业绩再增长。

  综上所述,不恰当的分红政策给基金市场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实在是有必要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基金公司及时分红、全额分红,以克服“难以持续营销”、“复制”、“分拆”等等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从逻辑上进行反向推理,由于造成“难以持续营销”、“复制”、“分拆”等等一系列不必要麻烦的原因在于基金的净值过高,而及时分红、全额分红则可以彻底消灭净值过高的可能,因此说,调整分红政策,制止部分基金公司故意扣压红利、推高净值的不正当行为,是促进市场和谐发展,制止“复制”、“分拆”等无谓创新的明智之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00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