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高薪酬未必高绩效 基金公司玩MBO恐激励过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张炜

  近期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再度升温,有基金公司打算学上市公司搞MBO。据悉,已有基金公司酝酿MBO方案,并成立了由管理层控股、专门用于收购基金公司股权的壳公司。

  据悉,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已受到管理层关注。证监会基金部近日召集华夏、嘉实、长
盛等13家基金公司老总闭门开会,探讨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证监会最终定调,基金公司管理层持股上限不得超过20%。在此前提下,由各基金公司协同公司股东拟定股权激励方案,方案获得原股东同意后,报证监会审核。既然管理层已有意向,基金公司高管自然不会放弃机会。对那些本已年管理费上亿的基金公司来说,高管搞MBO似乎只差“临门一脚”,距“万贯财产”仅一步之遥。有基金业内人士振振有词地说,《基金法》已准许民营企业投资基金公司,MBO也就不存在法律障碍。而且,MBO可以留住核心人才,改变基金公司人员流动过度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人称,当年“基金黑幕”的出现就因为薪酬激励不到位。

  事实上,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高“薪”之后不知愁,而且不能单纯以高“薪”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基金公司同样如此。台湾庄周公司人力资源专家周鹏邦曾给笔者说过一个案例: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老板给员工每人买1支

冰淇淋,大家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第二天下午,老板给每个人买2支冰淇淋,员工的工作效率会随之倍增吗?答案很简单,冰淇淋是一种满意因素,对工作效率的积极影响是一次性的。他认为,薪酬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合理的薪酬,人人都会不满意。但如果企业薪酬达到市场水平,对员工保留产生的作用只是一次性影响。就拿国内软件行业来说,高薪酬仍难以完全摆脱高离职率的困扰。有的软件企业赔本经营照付高薪酬,一个隐性原因是拿高薪酬的员工未必创造出高绩效。股权激励实际就是薪酬的一种,如果基金公司片面强调股权激励与高薪酬,很可能像软件行业一样继续为人才流动过于频繁而烦恼。

  有市场人士认为,国内基金的运作水平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但部分基金公司高管的年薪已达三四百万元,个别甚至达到千万元,其薪酬水平已与国际接轨。个别基金公司的问题不是激励不足,而是激励过度。倘若不是因为牛市到来,基金至今还在挨投资者的骂,被贴上“老虎机”的标签。牛市带来了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活跃,也使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的“荷包”越来越鼓。如果仍不知足的话,只能使投资者怀疑他们的初衷。难道不断填饱基金公司高管的物质欲就能带来高回报吗?发生在鹏华基金公司的员瑞恒事件带来过教训。

  要知道基金公司仍处在垄断行业,一些老牌基金公司借旗下

封闭式基金带来的更是垄断利润。如今处于牛市大环境,很少有声音再提如何打破基金管理费的“大锅饭”。统一标准计提管理费是基金公司吃“大锅饭”,让基金管理人捧上了“铁饭碗”。即便股市由牛转熊,手捧“铁饭碗”的基金经理也享有一份不错的“金饭碗”薪资。就连券商从业人员也对基金从业人员的薪酬存有“忌妒”。去年股市低迷时,有部分券商从业人员抱怨,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比基金公司的低,为什么和基金公司人员收入有“天壤之别”。

  由MBO而起的争议已不算少,因其往往缺乏透明与规范的操作,基金公司若玩MBO更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面对基金公司MBO“胎动”,管理层务必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多加考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