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换股狠踹基金一脚 基金经理凸显剪刀叉效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07:42 证券日报 | |||||||||
□ 本报记者 刘丽靓 上港集团即将吸收合并G上港(资讯 行情 论坛)实现A股市场整体上市的消息一公布,就使得复牌后的G上港无量涨停,而此时国内的基金经理们已经“集体失语”。G上港曾是国内7家证券投资基金青睐的重仓股,到如今仅剩下裕阳一家。先前对宝钢大举减持,这次又与上港整体上市所带来的重大投资机遇失之交臂。基金投资行为短期化已成为我国基金业当
从G上港股东进出表里可以发现,与UBS LIMITED、美林、野村证券等国外战略投资者相比,国内基金的短视性、急功近利性突出体现了出来。先是南方、招商、中信、天元的相继减持,随后嘉实、易方达50、上证50也逐渐退出了G上港。 对此,一基金经理感叹到,“比较遗憾,我们也有苦衷啊。” 说到苦衷,这不得不从我国基金经理业绩考核谈起。据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调整岗位,更换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基金经理总数的40%以上,而且其中9人的任职期限短于半年,35人的任职期限不到一年。更有甚者,26家货币基金中就有13只更换了基金经理。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限只有一年,不足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的20%。我国基金经理的优胜劣汰之残酷可见一斑。 由于基金行业的竞争,每家投资基金每周要公布资产净值,基金评级机构基本以净值增长率为核心对基金进行评级排名,并且这种排名仅仅是净值的排名而未考虑风险因素,由此给各基金管理人很大的压力。而基金经理迫于同类基金短期业绩考核排名的压力,就不得不关注基金的短期业绩,注重短线收益率,关注自己重仓股的短期涨跌,因此其投资必然受市场氛围的影响,也必然要动摇长期投资的理念。而基金为了短期业绩的考核采用“短视”的投资策略,从而导致在选股思路上缺乏前瞻性,在行动上更表现为投资策略“朝令夕改”。 实际上,按一年甚至更短时间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一位基金经理是很不科学的。在基金公布的各季度投资组合中,绝大多数基金仓位极其接近,不少基金互相持股情况明显。这说明大多数基金经理采取的都是跟随的态度,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特长。此外当迫于压力而从事短线运作时,基金经理就可能会放弃价值投资的理念和研究,从而失去了“沙里淘金”的本领,为保住位置追求投机利润,铤而走险。 从这次“上港换股”事件中我们应该得到一个启示,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理念要向国际惯例靠拢,形成各自独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投资风格。应虚心学习外资基金的投资理念、管理方式、融资手法及业务操作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证券价值发现能力特别是持续价值发现能力,牢固树立资本成本、债权资本成本及股权资本成本概念,严格按照风险收益对应方法论来进行投资操作。由于国内基金行业尚处于发育阶段,和已经经历过春秋循环的国外战略投资者相比,在法制、监管、决策等方面都需要加以不断的完善,如果基金不从制度上、机制上改掉注重短期投资的毛病,其前途注定黯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