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外资基金两极分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20:51 周末画报财富版

  外资基金管理企业进入内地基金市场仅仅几年就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景况。

  2005年股票市场的低迷、对中国内地投资领域的水土不服让部分合资基金遭遇了亏损,并进入盈利“严冬”期。

  - 采访:特约撰稿人 陈澍

  中国的基金市场有着上亿的潜在客户,而这正吸引着荷兰国际集团(ING)、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和德国安联(Allianz AG)在内的一些顶级资产管理公司。自从2004年底外资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宽至49%后,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瑞银集团、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纵横国际资本市场多年、赫赫有名的金融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内地,掀起了新一波基金合资浪潮。而欧洲最大银行汇丰控股持股49%的合资基金公司——汇丰晋信也已于本月成立。

  但当前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成熟度不够且投资选择有限,外资基金公司离盈利尚有时日。一些从前对盈利充满憧憬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从2005年开始甚至已经对当时决定在中国扩展业务感到后悔。

  遭遇亏损

  2004年,湘财荷银作为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出现,紧接着招商、海富通、国联安、华宝兴业等合资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涌现。到目前为止,不到两年的时间,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有18家。而合资基金也凭借外方支持,体现了在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人才储备上的优势,同时证监会对合资基金的支持态度也非常明显。

  因此,2004年合资基金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海富通基金、国联安基金规模增长都超过了400%,在管理总规模上合资基金迅速向运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拢。

  同时众多外资机构非常看好中国基金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急于分一杯羹,根据《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有关规定,在2005年,外资在合资基金中的持股比例可达到49%,2006年时可提高至51%。在参股比例限制大大放宽后,基金合资第三波已成为必然。

  但是,好景不长。在过去的一年多投资周期里,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许多中国境内的基金管理公司已被迫放弃它们的财务目标,并取消推出基金的计划。这进而引起了对中国境内基金管理企业估价的疑问。尽管,这些抱有悲观态度的基金管理企业名下管理着超过400亿美元资产。

  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最近募集了上百万元人民币的某些合资基金,过不了几个月就会面临赎回压力。因为很多投资者其实并不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他们多数是在朋友或者银行的推销下购买的。美国保德信金融的合资基金公司光大保德信就是这样的例子,虽然其首只偏股型基金募集到了24亿元。但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该基金的净值损失了12%,而同期的上证综指则只跌了8%。如此投资管理成绩明显没有市场竞争力。更有甚者,有8家中外合资公司迄今还没有推出产品,其中包括汇丰银行在中国的合资公司。

  部分外资金融企业似乎已经做好了遭受盈利“严冬”的准备。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驻香港主管金融业务的合伙人Bonn Liu表示:“那些抱着想要迅速盈利念头进入这个市场的人,都太不实际了。” 汇丰投资(HSBC Investments)亚太区首席执行官Blair Pickerell也表示:“我们致力于长期发展,这不是一个能立竿见影的领域。”

  联姻烦恼

  尽管去年下半年投资人对市场感到失望。但该行业的资产仍增长了一倍。因而决定顶住“严冬”继续坚持的基金管理公司也不在少数。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一些世界最大金融集团不但没有丝毫退意反而正加大投资力度。中国高达3万亿元没有寻找到有效投资途径的存款保证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中国仍然是那些寻求在亚洲扩展业务的国际集团的首选。

  合资基金公司面对其中一个致命难题是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主管金融集团富通投资战略发展的斯图尔特·埃德加的抱怨代表了许多外资基金公司的心声:“适宜的合资伙伴非常稀缺。如果我现在进入这个市场,甚至不会考虑设立一家全新企业。”

  但业内专家认为,市场新加入者将不得不按不同的规矩办事,近期新进入的基金外资公司则仍被迫参股当地现有企业。和什么内地金融机构联姻,以什么方式合作就至关重要。

  2005年,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两家大型外国公司通过收购现有企业股权,加入了市场竞争。两家公司都选择了收购的方式.但它们的目标和投资策略几乎完全不同。

  瑞士银行取得了Dragon Asset Management的49%的股份。达到了持股上限,后者是一家小型企业,据说目前处于亏损。

  与之不同的是,德意志银行收购了内地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嘉实基金管理公司19.5%的股份。据悉该公司去年零售业务取得了3000万美元的管理费收入。

  专业研究公司Z-Ben Advisors负责人彼得认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将沿袭这两个模式中的一个。“瑞士银行面临着经营风险,但它对该企业有很大的控制权。”他说,“德意志银行在采用一种风险较低的策略,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更具实力的合作伙伴,但它对企业的控制能力可能有限。”

  瑞银环球资产管理公司亚太业务负责人顾文卓表示,这种策略能避免瑞士银行品牌受损。因为他们的公司能引导合资企业避开商业风险。

  他也指出大股东数量不多的好处。“未来5年,中国投资市场将变得面目全非。”他说,“我们不想合资企业的董事会因股东太多而陷入无休止的讨论中。”

  格局重整

  尽管合资基金公司还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但市场份额增长最显著的合资基金群体已经带来基金格局的变化。

  2004年,海富通基金、国联安基金管理规模增长都超过了400%。在管理总规模上合资基金群体也迅速向运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拢,海富通、招商等基金公司已进入市场总份额的前10名。不过,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方面,基金公司的转让价格却出现了越来越低的趋势。随着证券市场行情惨淡,基金公司的股权价值也在不断缩水,近两年部分老基金公司股东将股权逢高套现,不可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正是这种贬值,提供了外资进入的最好时机。

  随着合资基金公司的涌现、老基金公司股权的不断洗盘、实力强大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国内基金业在2005年或者未来几年内形成中资基金公司、合资基金公司以及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三雄逐鹿的局面。

  一位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士表示,大陆基金业很可能重复台湾基金业的故事——1983年,台湾投资基金业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组建合资基金之后,基金市场最终为外资公司所垄断。香港基金市场被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把持的现象更加明显,在资产管理领域,几乎都是海外巨头的天下。

  “本土基金公司也有自身的特色,毕竟在A股市场浸淫多年,对市场有独特的看法。”最后,该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基金业应该是多元化的,一味地追求合资,不见得是好事。”

  着眼未来

  综观我国内地引入外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历程都可以用——着眼未来来形容。内地政府开发庞大的基金市场为的无非是让仍处于稚嫩的内地基金市场打一针促进剂。而外资基金公司顶住亏损压力为的是未来可以在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占领先机。事实上,市场是否真的往这个方向走呢?

  2002年12月27日,内地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成立;2003年4月28日,招商安泰系列基金成立。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阶段。以此为标准,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真正发展主要是在

开放式基金方面。

  与2004年相比,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增加了7家,管理的基金数量增加了35只,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增加了478.44亿元。其中,管理的基金数量、管理的基金资产总值在开放式基金市场中的占比分别比2004年增加了12.22个百分点和3.02个百分点。后者的增幅较小,表明了“合资基金”这四个字的品牌效应正在逐渐减弱。

  如果扣除具有合资背景的银行系基金在发行过程中掺入的水分,合资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总规模占市场的比重其实已经比2004年度有所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在中国基金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外延还在扩展,但内涵已经开始收缩。

  不过,从新进的合资基金公司来看,外资股东背景越来越强大。例如, 去年岁末刚成立的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其外资股东施罗德集团是专业的资产管理集团,拥有超过200年的投资经验。截至2005年3月底,旗下管理资金高达2050亿美元,为英国前100大之上市公司,是全球

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市场的引领者,为全球创立最早、规模最大、投资地域最广的专业投资集团之一。

  对此,一位合资基金公司的中方人士指出,合资有利于直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并运用于中国市场,而外方股东的强大的投资技术支持使我们保持着国际化的投资理念。而且,外方对纪律性的强调也有助于公司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他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同样的规章制度由外方执行起来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