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寻找市场折价率 选择封闭式基金盈利能力至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8:2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购买封闭式基金不要单独从折价率高低、规模大小或者剩余存续期长短来判断

  联合证券 冶小梅

  在封闭式基金酝酿转为开放式基金的过程中,投资者在获利预期下会买入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会不断上升,其理论上限就是基金的单位净值。到封闭式正式转为开放
式后,基金的价格与其单位净值已非常接近,套利空间会变小,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赎回。所以无论封闭式基金“平稳转型”到什么类型,目前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肯定能获益。

  推动折价率变动的原因

  折价是国内外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普遍现象,封闭式基金出现折价是市场的供需方对其价值的认知决定的,而国内如此高的折价包含部分历史原因,例如封闭式基金早期的边缘化行为导致投资者对其尽职尽责大打折扣,尽管现在对基金运作的监管比较到位,但投资者的这种心理折扣很难短期摆脱。另外国内投资者向来缺少安全感,对未来才能兑现的远期收益就会给出较低的“市盈率”。

  但是从目前投资者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意图来看,有像保险公司这样注重基金本身盈利能力的长期投资者,也有冲着折价去的套利者。所以可能影响基金折价率的因素就包括基金的盈利能力、基金的份额、基金的剩余存续期,有研究表明,剩余存续期和基金份额与折价率相关性最强,而反映基金盈利能力的近6个月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却排后。这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大多是在封闭式基金IPO时介入的,而后来参与市场买卖从而决定折价率走向的多为想赚取折价的套利者。

  寻找市场折价率

  国内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与剩余存续期及基金份额基本成负相关,剩余存续期越短折价率越低,基金份额越小折价率也愈低。而折价率与盈利能力指标没有呈现明显相关性。前阶段投资者选择封闭式基金的标准权重主要放在剩余存续期和基金份额上。但这种择基偏好是投资者在预期会出现提前封转开等情形下的行为,当政府给出确定方案“自然到期,平稳转型”后,我们推测盈利能力指标会在投资者择基标准中逐渐提高权重。因为对于一只封闭式基金来说基金份额和剩余存续期都是已知且确定的,而未知的就是盈利能力,只有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基金的内在价值的上限。所以在由已知的两个指标确定一个理论折价率后,我们按照基金的盈利能力来做最终选择。

  我们将折价率作为因变量,剩余存续期和基金份额作为自变量,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每支基金的相对合理折价率,结果显示:54只封闭式基金中依然有29只基金折价率低于模型预测值,就是说有435亿份即61%规模的封闭式基金仍然背负超高折价率。

  封闭式基金的合理价格

  模型计算出来的折价率只是按照当前国内封闭式基金参与者的逻辑得出的市场预期折价率。而在有效市场中,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是由基金未来盈利预期和剩余存续期限共同决定的。美国封闭式基金市场截至今年4月26日的平均折价率只有-5.21%,其中盈利能力出众的基金出现高溢价交易,例如Corner stone Advisors Inc旗下投资于全球

股票市场的CRF.US封闭式基金,净值为10.71美元,而交易价格为15.84美元,溢价高达47.9%,该基金近一年收益率为43.40%,另外它有超过8%的仓位配置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上。而最高折价的是CEF advisers Inc旗下的FXX.US基金,该基金近一年的收益仅为2.74%,远远落后于标普,而且历史业绩不理想。可见成熟基金市场投资者投资封闭式基金是基于封闭式基金的盈利能力和对基金组合的未来表现的良好预期。

  国内基金市场肯定会向国际的成熟投资理念靠拢,所以建议投资者购买封闭式基金不要单独从折价率高低或者规模大小或者剩余存续期长短来判断,而是要以基金自身的盈利能力为前提,然后综合以上因素来抉择:诸如基金金盛(资讯 行情 论坛)、基金鸿飞(资讯 行情 论坛)、基金汉博(资讯 行情 论坛)、基金汉鼎(资讯 行情 论坛)、基金融鑫(资讯 行情 论坛)、基金金鼎(资讯 行情 论坛)等盈利能力较强、存续期较短、规模小、折价率本身就有回归动力的基金可优先考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