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国投瑞银低调期结束 合资基金显示出后发优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 14:4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孙健芳 申兴 北京、深圳报道

  在长达一年多的内部整合之后,由瑞银集团掌控的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突然变得高调起来。其在首只基金发行期内的一系列动作无不显示出这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后发优势。

  瑞银掌控

  2005年4月,瑞银集团参股的中融基金正式获得证监会正式批准,更名为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这是国内首家获得外资持股达到49%上限的基金管理公司。

  与瑞银在其他行业扩张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一样,国投瑞银摘取头彩并没让人感到意外。比起它的同行,瑞银一向被认为是最能博得中国政府好感的外资公司,中国金融开放的许多第一都有瑞银的烙印。

  2002年11月,瑞银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取QFII资格的境外投资机构,到2004年9月瑞银已拥有8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这是目前为止QFII在中国获取最多的投资额度。

  瑞银的成功还表现在银行和证券业务上,2005年9月27日,瑞银与中国银行合作,双方同意以对方为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业务在中国的首选伙伴。

  2005年9月28日,北京市国资委、瑞银、国际金融公司宣布重组北京证券,瑞银投资17亿人民币获取北京证券20%的股权,但是重组后新北京证券却由瑞银集团管理。

  有了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的经验,瑞银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行动应该更为迅猛,最起码市场对瑞银的看法是如此。

  但国投瑞银一年多以来的行动却比较迟缓,这与瑞银在北京证券的激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在去年9月份瑞银进入北京证券后,一方面积极进行内部重组,另一方面在招募自己的投研团队。

  国投瑞银副总经理董日成对之前行动迟缓解释称,“公司在进行管理、投资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整合。”

  但国投瑞银在新基金发行前夕开始高调起来,与瑞银在其他领域的扩张一样,它一旦行动起来,总让业界感到吃惊。

  国投瑞银核心企业股票基金是国投瑞银合资后推出的第一只产品,在新产品发行期间,不仅合资基金全员出动,连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John Larum也来助阵。

  谈及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合作,John Larum回答十分满意,“如果我们要在中国取得成功,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合作伙伴,而国投就是这样的伙伴。”

  在合资基金话语权上,John Larum的巧妙回答无法掩盖瑞银的强势,他表示,“在合资之初股东双方已有共识,投资方面由瑞银主导,现在合资公司研究、投资、估值、业绩归因平台都引入瑞银的投资管理风格。”

  现在,合资公司的投资总监、负责投资的副总、运营总监、检查总监都是瑞银集团委派,公司董事长、管财务的副总、督察长则由国投委派。

  至于未来瑞银会不会对合资基金管理层进一步调整,John Larum技巧性外交辞令是“不方便猜测”,目前公司总经理是原来中融总经理万朝领,目前在香港接受瑞银方面的业务培训。

  力争上游

  虽然国投瑞银投资总监陈进贤表示,“未来只要我们的基金能持续排在前1/3就可以。”但此话不是代表股东利益的John Larum的风格。

  John Larum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一再表示“要致力成为中国最好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不甘心只取得中等或者排名25之内,因为目前全国有50多家,我们希望取得前10名的地位。”

  “在中国,对国投瑞银来讲,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全球一体化的投研平台。” John Larum不断强调过去瑞银在这方面投入的巨大资源,这些投入包括内控、治理、投资、IT系统等。

  John Larum表示,如果合资公司投研团队想购买钢铁或者石油股时,立刻会得到瑞银全球投研团队的帮助,比如全球怎么看待石油股价、石油需求、未来石油股走势。

  除了全球平台外,瑞银高层多次暗示他们已经熟悉中国基金市场的游戏规则,国投瑞银前身——中融基金与光大银行之前合作发行过基金,但现在瑞银却选择与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合作,下一步瑞银是投入巨大的资金去教育渠道,让瑞银的长期投资理念被灌输给投资者。

  “与一家大银行合作在全球也是一个普遍做法。” John Larum不担心国内银行成立自己基金公司对自己公司的偏袒,“在国外,银行是一个开放的销售渠道,它们可能侧重自己的基金公司,但是同样需要与其他具有特色的公司结成战略联盟。”

  “现在,基金发行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时间点,”John Larum此话更显示他熟谙中国国情,“与以前相比,现在中国市场估值已经相对合理了,同时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公司治理,上市公司管理层比较重视股东利益,中国市场发生

股权分置改革都意味着市场是好的投资时机。”

  “要成为国内领先的基金管理公司,还需要若干年。” John Larum说。但公司副总董日成却给出了时限,“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不管多长时间,两人都一致认为合资基金短期目标是完善产品线。现在我们开始跟一些大公司洽谈专项

理财,也希望做一些海外业务,如果可以,我们希望年内获得
企业年金
管理资格。”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