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六只基金逼近5000万份生死线 基金淘汰年有多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0:03 中国经济时报

  张炜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开放式基金赎回超过400亿份。在174只基金中,有6只基金的规模跌至1亿份以下,逼近5000万份的生死线。一些专家据此预言,2006年将是基金淘汰年。那么,基金淘汰年会有多悲惨?又将给整个市场带来多少负面效应?

  基金“失血”的根本原因还是当前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信心不足。2005年12月以来,沪深股市出现20%左右的反弹,前期套牢资金及近期入市的获利资金纷纷选择“落袋为安”。近两年,市场持续下跌导致不少基金的份额净值一直挣扎于面值上下,让基金持有者深受套牢之苦。对这种缺乏赚钱效应的状况,投资者深感不安,更不敢过于奢望。一些基金还碰上业绩好反而遭遇赎回潮的怪现象。富国天瑞(资讯 净值 论坛)基金今年1月的净值增长率达12.44%,当期净赎回却有3.44亿份,缩水52.52%。离场资金还包括相当数量冲着短期套利目的而来的游资。这部分机构套利资金通常利用ETF、LOF或指数基金以及股改概念做波段操作,上证50ETF、易基50(资讯 净值 论坛)和兴业趋势(资讯 净值 论坛)等均属此类“遭殃”的基金。特别是上证50ETF在年底多次放出天量,净赎回规模达到13.29亿份。股票型基金成为基金“失血”的“重灾区”,反映出当前投资者的熊市心态十分严重。

  在基金“失血”的同时,青睐基金并乐观看待后市的资金仍有不少。记者了解到,华宝信托将于4月1日起募集“点金系列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计划”,预计每期总发行资金规模不超过1亿元。该信托产品的年收益率预计4.2%,将投资于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在此之前,上海国际信托等信托公司成功发行了基金组合投资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资金已经大量进入证券市场。统计显示,投资于证券及基金的信托产品数量正逐月攀升。去年12月,国内投向证券市场的信托产品有4个,投入资金3.13亿元;今年1月有5个,投入资金2.12亿元;今年2月增至7个,投入资金2.81亿元。此前,信托业唱主角的并非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信托计划,而是

房地产类信托计划风景独好。与此同时,开放式基金的发行让基金公司喜上眉梢。截至3月25日,今年第一季度新成立基金9只,累计新增基金份额299亿。与去年一季度新发基金份额才180亿相比,今年同比增幅已近翻倍。一边是专家直指2006年将成为基金淘汰年,另一边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又是一个基金快速扩张年。在乐观者看来,“失血”不可怕,重要的是“输血”,市场本来面目就是有进有出。

  一般认为,基金公司通过发行新基金的份额增长,来弥补旧基金的份额减少,是一种急功近利、拆东补西的行径。然而,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可以缓解证券市场因基金“失血”而“失血”,又能弥补基金公司的利益。尤其基金产品的创新具有较大空间,新发行的基金很可能具备更大吸引力。近日,作为深圳证交所第一只ETF产品的易方达深证100ETF首次募集高达51.57亿,让市场重新看到了

股票型基金回暖的希望。正在发行的大成沪深300、长城消费增值、华安上证180ETF、国投瑞银核心企业、长信金利趋势等5只股票型基金,市场初步反映较好。可见,对基金“失血”给二级市场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宜过分夸大。更何况目前国内股市问题的本质并非缺少资金,资金进出也已多渠道。只要“输血”措施得当,基金淘汰年就不会演变成股市危机年。

  有关基金淘汰年的警告,早在2004年就出现过。郎咸平教授于2004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中国股市这些年来,经历了大户淘汰年、庄家淘汰年,证券公司淘汰年。说不定,2005年又将是基金淘汰年。”

  实际上,基金淘汰年还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基金淘汰年不是基金消亡年,首先是整合,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股权就被视作拉开基金业整合的序幕。管理层已考虑放缓新设立基金公司的速度,鼓励外资通过购买原有基金公司的股权进入基金业,这将促进基金业的整合。就算个别基金公司及个别基金被淘汰,也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当务之急,基金必须创造出赚钱效应,以真金白银的回报来赢得投资者信任。近期,各基金公司不约而同地将基金分红当做看家法宝,以此来缓解赎回压力。而基金要使分红得以实现,其前提是业绩优秀。如果整合能够增强基金业的

理财能力,那么,局部出现基金淘汰也值得,对投资者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