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 > 正文
 

指数基金整体走强 翻身还待有效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17:32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 郭晓婧

  北京报道

  近期,指数型基金表现出色。根据晨星3月17日的统计数据表明,指数型基金在最近一周的平均周净值增长率为1.48%。目前指数型基金的上升势头仍在继续。

  这是否意味着现在已经到了指数基金投资的最佳时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麦基尔在3月21日的在“中国的投资机会” 演讲中表示,中国目前主动型基金的投资机会仍然好于指数型基金,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中国市场变得有效。

  指数基金翻身?

  今年前两个月,指数型基金一直整体表现良好。截至2月28日,全部10只指数基金今年以来回报都超过11%。当时最高的融通深证100(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指数和最低的易方达50之间相差不过3.3个百分点,业绩相差不大。

  进入3月以后,这种上升势头曾暂时逆转。3月初多数股票普遍下跌,指数基金在各种基金中损失最大,10家基金的周资产净值缩水幅度一度达到3%。

  现在,指数型基金再度翻身。在经历3月初的下跌之后,沪深两市近两周行情再度上涨,指数型基金也因之受益。根据晨星3月17日的统计数据,指数型基金整体净值上升。并且这种上涨趋势仍在继续。

  基金公司也盯准此刻纷纷发行指数基金。目前,正在发行着的几只基金中就包含了两只分别跟踪沪深300(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指数以及上证180(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指数的基金。据了解,还有一些基金公司也准备在今年发行它们的指数基金。

  大成沪深300的基金经理施永辉说,除了完善产品线的考虑之外,他们选择此时发行指数基金与牛市的预期有关。他表示,大成基金从去年起开始做准备工作,一直等到现在市场渐趋明朗,才发行指数基金。“现在牛市伊始,这是发行指数基金的好时机。”施永辉说。

  多方合力之下,投资指数基金的呼声渐高:在目前这样一个牛市的起点,主动投资的基金对市场热点的把握很难做到次次准确,而以指数为投资标的的被动型基金更具优势。

  等待有效市场

  指数基金的走强不过持续几个月时间。之前,截至2005年,在中国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业绩要好于它们对应的指数型基金。

  麦基尔提供了一组数据,从1998年到2005年,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为10.51%,而上证股票指数和深证股票指数的平均收益为1.92%和—1.71%。

  麦基尔曾在他的著作《漫步华尔街》中强烈地表达了对指数基金的偏爱。该书对美国投资者的建议是,“个人投资者在股市进行投资最好的选择就是购买指数基金。”

  但在中国,他仍建议,现阶段,个人投资者仍要投资主动型共同基金。

  “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同”。麦基尔说,“我相信的是有效市场的指数投资。但中国的股市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

  “我认为中国A股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型基金唯一的优势在于费率优势。这也是所有非有效市场的指数基金的主要优势。”麦基尔说。

  另外,中国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也为麦基尔所担扰。

  他说,“在美国,我选择覆盖面更广的指数基金进行投资。我最喜欢的指数基金不是标准普尔500,而是像道琼斯5000这样更具有广泛市场的代表性基金。但在中国,如果有一个特别代表广泛市场的指数,由于流动性的影响,覆盖范围太大的话,其实不具有操作性。”

  但施永辉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国现阶段是不必要担心的。因为如果基金规模太小,基本上不是受流动性的影响而是受可选择标的的影响。从经验上来讲,当基金的规模变大,某些流通股购买的比例较大的时候,可能会发生流动性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在中国还不构成问题,只是对基金管理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施永辉对指数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颇具信心。“现在,市场处于一个相对低的位置,指数基金比主动型基金要弱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被动型基金会渐渐体现出它的优势,特别是规模的优势来。尤其如果进入牛市以后,指数基金的管理方式可以随着规模的做大而无限复制,并收到与市场一样的收益率,这是主动型基金做不到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