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是否适合做投资咨询 将凭何取信于客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6:5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基金公司的研究成果凭什么来让自己的客户赚钱呢,估计答案只有一个:用它管理的公众资金来“输送利益” 作者:本刊特约作者 王群航/文 证监会一份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对象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引起了市
从专业基金研究的角度出发,根据多次对于老公司新公司、大公司小公司、内资公司合资公司、好公司差公司的调研积累,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基金公司不适合做这个方面的业务。具体理由如下: 基金行业的声誉 当前基金业的不良现象很多,历史最为悠久者,要算是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之间的“边缘化”问题了。2004年度,市场上大约有10家基金公司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边缘化”管理行为;2005年度,有这种行为的基金公司大约为5家。笔者对于部分基金公司里存在着的“边缘化”管理行为的研究成果,已经经全国两会代表提交到了最高权力机构。 2005年6月,笔者发现有基金公司利用公募资金向社保资金进行利益输送的嫌疑。之后经过了半年时间,有关部门终于以非正式的方式披露了一个根本就难以服人的调查结果。 2006年初,笔者又发现了某基金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向大客户进行非法利益输送的重大嫌疑。紧接着,证监会立即下文,要求有关基金公司在类似的问题上要防止套利资金损害原持有人的利益。但这个方面的事情并非证监会一个紧急文件就能够长远制止住的。 总之,当普通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一再受到伤害,而市场上又没有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的时候,面对普通投资者最为直率的质疑,基金行业的确不适合做投资咨询服务。 基金公司自身的客观情况 一、人员。基金公司是当前市场上收入最高的一个行业之一,月收入超过很多普通人的年收入,年收入超过很多普通人一辈子的收入。这种高收入的状况在各个基金公司的相互攀比之下,已经让很多基金公司负担沉重不已了。 为此,很多基金公司采取的首要对策就是控制人数。在笔者拜访过的基金公司当中,最少的一家基金公司仅有两名研究人员,加上研究总监顺便做一点研究,加上基金经理做一点研究,管理亿万元资产的基金公司总共只有4个人在做研究。 根据笔者的统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半数的基金公司里专业研究人员在10人以下,很多行业都没有专人跟踪。试问,在这样的一种自身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基金公司能够提供咨询服务吗? 二、研究模式。一方面人员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太大,很多基金公司的研究模式是建立在券商研究基础之上的再研究,即研究券商提供的研究报告,与券商的研究人员相互交流,然后确定投资方向。一些作风严谨的基金公司会对自己将有可能要重点投资的对象进行调研,然后形成独立的研究报告。这样的研究模式,原创性的产品很少,更多的是二次加工。请问,这样的行业研究主流状况适合提供咨询服务吗? 研究凭什么取信于客户 基金行业的评奖很多,尽管基金公司们一方面极力争取各种荣誉,一方面又极力反对各种评奖,尤其是业绩差的基金。但简单通俗的评奖让广大的普通投资者得到的最大的实惠——发现谁是真正绩效良好的基金,谁是真正绩效良好的基金公司。总之,这类绩效良好的基金及基金公司数目很少。 一家筹备已久但一直没有能够开业的基金公司表示,“开展咨询服务并不必然引发基金公司滋生违规行为”。这等于什么都没说,当然不会有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出现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 该公司还认为,基金公司“对国内境内保险公司及其他依法设立运作的机构进行投资咨询更是司空见惯,为了吸引和留住保险公司等大的机构客户,基金公司以客户服务等其他适当的名义对其提供咨询已成了固有模式。”但恰恰就是这种模式,已经在坊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利益输送嫌疑”风波。难道这还不够?这个市场中许多积孽已久的“罪恶嫌疑”一直没有得到澄清。部分基金公司及其他机构具有强烈争议的言行,正在不断地为这个新兴的行业自掘坟墓。 综上所述,基金公司的研究到底能够依靠什么来取信于客户呢?估计最终的答案只有一个: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广大社会公众的资金。 (作者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