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私人股权基金的中国泡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4:22 《中国企业家》杂志

  私人股权基金在中国也许会和当年的VC一样:

  第一拨都不怎么成功

  当今年2月底《商业周刊》以一个经理人爬出玻璃鱼缸为封面(“Going Private”),报道很多杰出的经理人离开公司,转而投入私人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的怀抱时,
这样的一幕也在中国的投资界上演着。中银国际CEO李山辞职创办自己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软银的黄晶生、摩根斯坦利的竺稼去了贝恩资本,摩根大通的朱德淼出任橡树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

  一大批知名的投资银行高层人员相继加入私人股权基金,这一现象反映了该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势头——做私人股权基金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更大的自由和合伙人制的吸引力。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职业是在华尔街做投行,90年代是在硅谷做风险投资,现在最热门的就是做私人股权投资了——而且是纷纷涌入中国。据亚洲私人资本研究中心数字,2005年专门从事中国业务的基金吸引了创纪录的20亿美元,整个亚洲则筹集了172亿美元。短短一两年内,私人股权或收购基金(Buyout Fund)在中国已经创造了数宗里程碑式的交易:新桥收购深发展17.89%股份,凯雷收购徐工机械85%股份,华平和中信收购哈药65%股份,Pacific Alliance杠杆收购(LBO)收购好孩子……

  这无疑加剧了相应的高级人才的竞争。但这些新的基金经理们会比以往的投资银行家、风险投资家更成功吗?

  新基金的大量涌现不禁让人担心,是否会“僧多粥少”。太多的资金在追逐太少的项目,以至于不像风险投资们是挑选多个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私人股权基金却反而要被企业面试,“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钱而不是他的?”中

国足够规模、潜质不错并且愿意出售多数股权的企业仍然有限,青睐中国的私人股权基金也许避免不了“投资泡沫”的风险。

  即使是在中国已经有所斩获的海外基金,也发现他们赚钱没那么容易,不确定性非常大。凯雷与太平洋保险的交易历时三年才最终完成,“需要耐心,懂得当地的文化并有完成交易的决心。”新桥也还没对深发展点石成金。一位从业者说,私人股权基金最大的风险就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还要好几年学习,肯定会有些人付学费;而他们要走的路和当年的VC会一样:第一拨都不怎么成功,这个市场没到他们完全进来的时候。但一位有很多收购基金客户的律师认为,他们有可能成功,“从投行挖最好的人,如果他们都不行的话,谁能做到更好的项目?”

  虽然私人股权基金能承受风险,敢为别人所不为,但他们在中国还面临挑战:贷款难、金融工具缺乏、退出机制不完善。国内银行不给他们提供贷款,国家有外汇管制,收购基金从中国退出的项目还很少。据Dealogic统计,过去几年退出案例只有8起,其中三起还是IPO(如中芯国际),其它五例退出都是同行拍卖,尚无二次收购的个案。

  如果承认私人股权基金至少在做一件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那不客气地说,目前他们的中国经理人玩的都还是

小游戏。无奈的是,中国本土目前根本没有能和它们哪怕打个平手的资本玩家。

  (丁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8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