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基金专家王群航专栏 > 正文
 

到期封转开给持有人自主选择权 是多方共赢之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0:55 中国经济时报

  王群航

  即将到期的基金兴业(资讯 行情 论坛)在《基金合同》中称,“基金类型:契约型封闭式(在符合有关规定并经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可转型为契约型开放式)”。由此不难看出,封闭式基金“到期封转开”并非杜撰。

  笔者认为,对于封闭式基金的“后事”安排方法以“到期封转开”最为实际、适用,因此实现的可能性也最大。不仅如此,如果实行“到期封转开”,还将有可能在市场上达到一种“共赢”的格局。

  中国基金市场发展的巨大成绩,是通过一组组活生生的数字显现出来的。如果让封闭式基金一个个以“清盘”的方式离开市场,将会使市场的发展业绩被“人为”地剥离掉一块,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从1998年3月份开始,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开元、国泰基金管理公司金泰闪亮登场,拉开了封闭式

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发展的序幕。当时每只基金的募集规模均是20亿份。之后,华夏、华安、博时3家公司的3只20亿份规模基金成功发行。当年,基金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总规模为100亿元。

  1999年,在上年成功的基础上,共发行了17只基金,总规模为405亿份。于是,封闭式基金市场走向了纵深化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一、新公司继续加盟,如鹏华、长盛、嘉实、富国、大成等新公司相继开始发行新基金;二、基金的规模开始呈现多元化,既有南方、国泰等公司发行规模为30亿份的新基金,也有大成、博时等公司发行的规模为10亿份、15亿份的新基金;三、2000年共发行了11只基金,规模为55亿份。之后,改制后规范的“新”基金大量发行,规模多数为5亿份。2001年共发行了13只基金,总规模为124亿份;2002年共发行了8只基金,总规模为133亿份。2003年,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工作停止。5年下来,市场上总共发行了54只封闭式基金,总规模为817亿份。

  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情况表明,有关方面正在想方设法积极组织合规资金进入到证券市场当中,当然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封闭式基金的资金从市场上流失。

  对于17家管理有封闭式基金的各相关基金来说,当然也不愿意封闭式基金被“清盘”。如果“清盘”一只,就等于消灭掉了一只开放式基金,所以“损失”很大。

  实行“到期封转开”对于大家也没有损害,实行“到期封转开”其实是给了投资人一个自主选择的权力,投资人如果想拿回自己的资金,可以按照净值赎回。

  封闭式基金市场是一个不大的市场,涉及到的具体基金数量也不多,如果“到期封转开”进行的话将会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部完成,因此,封闭式基金到期之后的“后事”安排没有必要搞的十分烦琐和复杂,更没有必要跟风搞一些伪创新。“到期封转开”是一个市场讨论已久的、通俗易懂的、操作起来相对高效的被选方式。

  有人担心套利资金的出局会使得“到期封转开”好事办坏,其实不然。一方面,即使有资金套利,“到期封转开”之后它们还要投资,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向,它们还会留在这个市场里;另一方面,即将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到底含有多少的投资价值,市场上已经很清楚了。因此,套利的机会和空间也就不多了。第三,人们担心“到期封转开”会让股票市场受到非正常抛盘的打压,但到期清盘一样也会如此,而且从理论上讲,到期清盘是全部资金出局,将会给基础市场造成更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到期封转开”是一种比到期清盘更好的选择方案。

  另有一些人担心“到期封转开”会让股票市场受到非正常抛盘的打压,而建议让封闭式基金统统延期,甚至永久延续。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如果这样做,将是市场的严重失信,是得小利而失大义。何况兴业已经有过一次延期了,而且上次延期的市场背景与现在的市场背景完全不同。

  兴业的《基金合同》里关于存续期限一节这样写道:“兴业基金有原海鸥基金、珠信基金、赣农基金和金信基金等四只基金合并而成。本基金上市后,可向中国

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续期,经批准后,本基金的存续期可调整为10年(1991年11月15日至2001年11月14日)。在基金首次扩募后,基金的存续期将再延长5年,至2006年11月14日。”

  就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封闭式基金在基金市场上的口碑不太好,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金公司对于封闭式基金进行了较为明显的“边缘化”管理。根据笔者的跟踪观察与研究,2004年度,市场上大约有10家基金公司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边缘化”管理行为;2005年度,有这种行为的基金公司大约为5家。

  截止2005年底,已经发行了基金并开始运作的基金公司为49家,其中有17家老基金公司管理有封闭式基金。这种情况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很多新基金公司一直在抱怨。更为关键的是,有些管理有封闭式基金的老公司并没有因为管理有封闭式基金而超前发展、良性发展,有些公司甚至“沦落”成为了合资基金公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9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