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小基金公司陷生存危机 跨业合资基金寻创新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09:01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徐国杰 上海报道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似乎正在成为当前基金业的鲜明写照。据权威基金评级机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去年排名前10位的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为9.19%,后10名则为负的3.36%,基金业绩出现明显分化。而2005年基金四季报也显示,前10大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占基金资产总规模的70%左右,市场的集中度益加明显,一些资产管理规模偏小的基
金公司已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而在这种情况下,跨业合资基金正带来新的创新空间。

  外资巨擘不畏低迷现状

  业内人士认为,对客户、渠道的激烈竞争,使得基金业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去年以来成立的基金公司屈指可数,但这在一些外资眼里却恰好成了趁势进入的机会。2005年以来,瑞士信贷、英国施罗德、美国信安等国际金融巨头纷纷联姻中国的

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银行系合资基金,英国保诚、汇丰等外资巨擘也都将各自的亚洲金融版图从香港等地延伸至内地。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已占基金公司总数的约一半。

  与前期不同的是,近年来合资基金外方多为国际知名的金融集团,基金成为这些金融集团在中国发展业务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其中,英国保诚集团和中信集团再度携手合资成立的信诚基金最为引人关注,这是两大金融巨头继成功运作信诚人寿后的再度携手,打造出目前唯一合资金融跨业品牌。

  对于目前内地基金发行困难的现象,英国保诚集团基金管理业务亚洲区董事、执行总裁孙逸杰(AjaySrinivasan)表示,这是任何新兴市场在发展初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投资者观念的转变过程,并不会动摇信诚基金的信心。他认为任何行业都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基金业也不例外,最终生存下来的基金公司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他表示,保诚集团非常看好A股的投资机会。当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非常具有吸引力,而

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变革更为中国资本市场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保诚集团还将尝试发展QFII业务。区别于常见的通过自有资金或者机构客户资金发展QFII的方式,共同基金将是保诚集团开展QFII业务的主流模式。

  跨行业带来产品创新

  而这些外资巨头给新公司带来的一个优势是,在产品设计、创新上拥有更大的余地。如日前刚刚开业的汇丰晋信基金,其中方股东为山西信托,基金产品与信托之间是否可以有合作的空间这也是双方所关心的,而其外方股东汇丰集团则在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多个金融领域都有涉足,这为以后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和销售创新上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信诚基金股东英国保诚集团能同时提供寿险和基金业务。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两大支柱,寿险和基金总是紧密相连,在中国内地,同一品牌下的保险与基金两项业务更有前景广阔的合作可能,这种保险和基金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为信诚基金产品的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保诚在全球的经验来看,保险与基金结合的优势在于,保险公司可以专心于开发和管理传统保险业务,而把所有涉及投资部分都交给基金公司进行开发设计和资产配置、客户服务。据透露,信诚人寿与信诚基金未来可能在投连险业务上进行深入的合作,实现保险产品与基金产品的“嫁接”。

  投连险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中国半数以上的保险公司已推出了投连型或万能型保险产品,成为保险市场上的“主流”。在不少城市,投连型或万能型保险已占到保费收入的50%以上,甚至达到80%。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现阶段囿于

政策法规的限制和具体操作上的一些障碍,短期内基金不可能实现与保险相关业务的交叉销售。不过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双方可以共同合作开发投连险产品。

  几乎所有开业的合资基金外方股东都着重表示,中国业务是其亚洲业务发展的引擎之一。中国基金业更是一个充满机会的行业,现在仅仅是这个行业成长的开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8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