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国内基金个性需张扬 鸵鸟思维可能使基金业退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08:29 证券时报

  □王栋

  时下有一种说法,认为QFII与国内基金之间不具备多少可比性,原因是QFII公开的信息很少,如果策略性地截取QFII的部分数据来与基金比较,而得出QFII强于国内基金的观点,则论据不足,“不够严肃”。这种说法,多少有点替基金洗冤的味道。

  西方有一句谚语:魔鬼隐藏在细节里。有时候,一叶可以知秋,管中可以窥豹,这是一种推理。我们不妨截取几个片断。2005年第三季度,在鞍钢新轧(资讯 行情 论坛)股改停牌之前,德意志银行买入3658.85万股,花旗银行则买入1757.93万股;在此期间,好几家基金则是明显减持的。事实上鞍钢新轧股改则是给流通股东带来了巨大收益。我们回顾得稍远一点,典型的如中兴通讯(资讯 行情 论坛),这个几年前因增发H股被基金抛弃的个股,QFII接手后两年半时间涨幅超过170%。难道这些片断不能说明一点问题吗?

  事实上,社保基金、券商、证券投资基金、QFII、保险公司、民间游资等各类资金,是一种“圆桌会议”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谁发言权更大,取决于实力。这种实力,不仅仅是谁的资金大,谁的历史资格老,而在于谁更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强大的研究力量、灵敏有效的风险控制,甚至还包括防止利益输送和其他道德风险产生的体系。就角色而言,基金、QFII、保险公司都是替人

理财,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投资方向、品种、时机等要素抉择的自由裁量权,所以投资绩效是可以作比较的。

  记得曾经有基金就上市公司的同一项增发,时隔几月的两次投票中,就从反对的立场转到了赞成的立场。此外前两年里坊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

封闭式基金向开放式基金“输血”的传言,都印证了基金不被信任,具有一定的体制原因。

  数年前,笔者就提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就存在一个“灌木丛现象”, 即个体规模普遍偏小、绩效欠佳、投资理念、盈利模式和生存方式雷同。其实,这一点到今天也还没有什么质的变化。把基金和QFII的投资活动细节进行比较,就要求基金必须面对如何从证券市场盈利以回报基金投资人的问题,也要面对基金之间互相竞争、基金和其他机构之间互相竞争的问题。

  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算已经认识到了目前市场的专业细化、复杂化趋势,仍然有很多基金在寻找一个已经不可能再度重现市场的统一盈利模式,所以这种习惯思维的结局必然是碰壁。“好友理论”决定这种一拥而上的盈利模式不会总是能够成功的。

  未来,完成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很有可能QFII将获得市场进一步认可并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如果这样,2006年或许已经是基金业发展的历史性关头,基金到了该清醒的时候。个性和特色,将成为基金的生命——这种个性和特色,不是体现在名字上,而是体现在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盈利模式上。不敢直面比较、积极竞争的“鸵鸟思维”,很可能使本土基金进一步退化。说得严重一点,为了使今天的基金业不再重蹈券商业的覆辙,来自外界的比较和鞭策还是相当必要的,但是最终仍是基金主动走向个性化和特色化,才是仍能得以维持市场主导地位的途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