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金成为套利工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09:34 证券时报 | |||||||||
□ 荣篱 上周,博时基金公司旗下两只股票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和转入业务,这是近期发生的第二次基金为防止新申购资金摊薄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而暂停申购。此前,兴业可转债基金也发布过类似的公告。
其实,通过基金进行类似的“套利”并不少见。此前,在重仓股复牌的前一天,个别基金也出现了巨额申购。相信随着股改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多样化,试图通过基金“套利”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基金公司从“乐享其成”到“事中防范”,最后到“事前防范”,基金公司在面对这类事件上迅速成熟起来。可以说,“事前防范”这一做法,已充分体现了保护持有人利益这一原则。 在为基金公司的进步感到欣喜之余,笔者也并未完全释怀。第一个难以释怀的问题是,有没有基金持有人获得了比其他持有人更多的基金信息?众所周知,基金持有人只有通过公开信息才能了解基金持股情况,而这个公开信息的发布频率是一个季度一次。试问,在股市千变万化、基金大进大出的市场上,投资者根据一两个月甚至更早前的投资组合进行“套利”的可能性有多大?笔者很多次听基金公司介绍,如何与大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对市场的看法。不知道,对于大客户或者核心客户,基金持股情况还是不是高度机密? 第二个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在业内早有传闻的“盘后交易”。所谓盘后交易,是指在收市后进行的申购赎回,这种交易是严重的违规行为。“盘后交易”一度是美国基金业的重大丑闻,在中国,有没有这种情况?笔者没有看到任何媒体有此类报道,也没有见到有哪个基金公司因此而受罚。但,是否能照此推断,中国基金业就没有“盘后交易”呢?笔者不敢就此作答。 基金成为“套利”工具,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申购资金摊薄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那么简单,或许,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深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