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遭遇业绩赎回两大困局 中国股票基金的突围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16:24 《新财经》

  投资理念多元化、专业方向明确的基金容易做出“超高收益率”,能够为基金管理公司带来强烈的名牌效应,并且正好配合基金管理公司强大的分析能力——而这正是“银行系”基金的弱点

  文/梁伟沛

  中国基金业经过十年的积累,终于初具规模,截至2005年底,各类投资基金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700亿人民币,然而,国内基金业目前也遭遇两大困局:一是收益率偏低,二是受到银行业的夹击。

  笔者统计了沪深上市的100只开放式

股票基金,2005年平均收益率仅为3.8%,最高收益率为16.93%,将近2/3的基金处于5%以下的低收益率水平,可以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股市大环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业内广泛采取大同小异的投资策略,买卖的股票都来源于所谓的“基金股票池”,其业绩自然就“五十步笑百步”了。反观香港市场,2005年的基金之王年收益率高达100%,年收益率高达30%以上的新兴市场基金比比皆是;对比之下,“平均主义”可以说是中国基金业的最大特色。

  2005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积极渗透进基金管理业,而且银行系基金大受欢迎。纵观国际上的惯例,由于银行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所以,银行所管理的基金通常比较受欢迎;加上银行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存款客户),推销基金单位也比较方便。因此,在国际资产管理市场上,银行和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会高于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近几年来,在世界几大银行的推动下,这种趋势正在加强;国内的基金管理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笔者认为创新是中国基金业的突围之路。

  基金种类多样化

  据笔者观察,国内的股票基金虽然名目繁多,但是一般仅分为投资于大盘股,或者小盘股两种。而国际上一般根据地域、行业、企业规模、股息政策等方面来设立股票基金,大部分基金的投资方向非常明确,能够给投资人提供丰富的选择。例如,印度基金、东欧基金、通讯业基金、矿业基金、高息基金、日本小型企业基金,等等;去年印度、韩国等地的股市大幅上升,该类基金就取得惊人的收益率;

铁矿石价格暴涨,环球矿业基金也取得丰厚的收益。只要你所设立的基金具有特色,就不愁没有捧场客。所以,笔者建议国内基金业抛开那些“价值、成长、蓝筹”等时髦的词语,设立一些诸如:西部基金、东北基金、电力基金、化工基金、科技基金、钢铁基金、高息股基金等专攻方向非常明确的股票基金,以供投资者选择。

  另一方面,基金的规模和期限也不一定千篇一律,国外就有规模只有两三千万美元的“袖珍基金”和期限小于五年的“短期基金”,它们同样也大受欢迎。事实上,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越大所赚取的基金管理费用也越多,我们并不一定要追求单只基金的规模,如果做到琳琅满目、百花齐放也同样达到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的。而且,专业方向明确的基金容易做出“超高收益率”,能够为基金管理公司带来强烈的名牌效应。

  投资理念多元化

  打开国内基金公司的网站,基本上就只有“价值投资”和“成长性”两种理念,仿佛每个分析师都是巴菲特的弟子一样,这也是基金股票池大行其道的原因;投资理念单一也是国内基金业的不足之处。在香港,有1000多只基金,各种投资理念大行其道。例如,经济周期投资法,是按照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周期升降进行投资;纯技术分析投资法,是利用各种技术分析手段在“超大盘股”或者指数基金上进行波段式买卖赚取投机差价的;还有对冲投资理念,等等。

  也许会有人认为,国内股市较为狭窄,很多投资理念都难以实施。但是,我们不妨略作创新,例如,基金经理如果看空钢铁价格,根据对冲的理念,可以买入以钢铁为主要原材料的制造业类股,从而把握经济周期变动带来的投资机会。

  香港本地有一家著名的基金管理公司,由于其业绩彪炳,被冠以“金手指”的雅称;凡是经它买入的股票,一旦曝光,就会受到散户或者其他基金的追捧,从而股价大幅上升。该基金就是利用这种名牌效应,在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取得超越同业的高收益。随着国内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基金经理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进行投资操作,笔者希望部分具有特殊投资技巧的基金经理可以远远跑赢同业,成为真正的“金手指”。

  注:本文提到的“基金”一词特指股票投资基金

  作者系大福

证券资深分析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