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企业年金潜入股市 > 正文
 

年金卡在哪里之三 呼唤中国的401K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2:5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映宏

  年金现状

  根据劳动部20号文《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规定: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企业具备盈利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及其职工自愿参加的补充养老保险
制度。可见,自愿性,是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特点。

  如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试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算起,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也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了。然而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的建立情况非常不如人意。

  公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只有电力、电信、铁路等极少数特殊行业企业,建立了补充

养老保险,积累资金规模约600余亿。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及积累的绝对数,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不亚于杯水车薪。

  一些地方的数据也显示了我国企业缺乏建立

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以人口超千万的重庆为例,该市目前已经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仅33家,覆盖人口3600多人,积累资金680万元;就是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市,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也仅为700余家,积累资金10余亿元,相对其数以十万计的企业数量和超千万的人口基数来说,情况亦不令人乐观。

  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不积极。目前,尚有部分省市依然未转发劳动部20号、23号文件,企业即使想建年金,也无据可依。

  企业对年金知之甚少。建立企业年金对企业到底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要建年金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除了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举办的年金政策研讨会之外,企业获取年金知识的渠道依然较少。

  许多地方没有建立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更缺乏全国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税收优惠政策的缺乏或出台的滞后,是制约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最大障碍。

  美国样本

  企业建立年金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健全职工福利待遇,体现企业人性关怀;作为重要人事政策,承担挽留核心人才的“金手铐”;配合国家规划,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然而,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不应以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为基本前提。事实上,任何采取自愿型年金制度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均是企业年金得以产生、发展和普及的最根本的条件。

  著名的美国401(K)计划,就起源于1980年代初期税法修改和相关免税条款的出台——当时修改的《国内税收法案》第401(K)节规定:允许职工将一部分税前工资存入一个个人储蓄计划,积累到退休后使用。后来,雇主也成为了美国401(K)计划的资助者,并同样享受税收减免和优惠。

  由于是税前缴费,而且政府也不对该账户的红利、利息、资本利得征税,职工退休后从401(K)计划中领取待遇时的所得税等级也很低,因此,税收政策的优惠,直接刺激了401(K)计划的推行与发展,加之得益于美国

证券市场的持续飙升,美国的年金计划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00年,401(K)计划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7000亿美元,参加人数超过4200万。在短短的20年间,该制度成为了美国雇员最为重要的退休计划之一,也是目前美国三大养老保险支柱之一。401(K)计划,促进了美国对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大量养老金的入市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可以说,一项简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个人的角度,美国和美国人民都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税收瓶颈

  事实上,无论是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是养老保险制度做得非常好的智利、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强制型的年金制度),年金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普及,无一不是以政府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根本基础的。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影响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积极性的最大瓶颈。

  全国性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缺失。目前已经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的省市中,湖北、江苏、山西特别值得称道,其中湖北和江苏规定12.5%的比例可以在税前列入成本,山西为8.33%,其余已经出台的各省均较低,大多为4%左右;尚有部分省市还没有出台任何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

  目前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还是针对企业缴费部分的,个人缴费部分,依然还需要从税后工资中列支,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职工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性。

  此外,职工将来领取年金待遇时,是否缴税以及税率多少、是否可以享受较工薪所得更为优惠的税收待遇,至今也未做规定。有企业和职工甚至还担心,职工缴费部分及其产生的投资收益,在未来待遇领取时,是否会出现双重征税的问题,等等。

  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税收增长超出预计水平,增长20%,达到30870亿元人民币。税收超预期增加的事实,说明国家有通过减免税来让利于民的较大空间。通过税收减免和优惠,来促进企业年金等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应该是具可行性的、普惠性的制度安排,而且,宜早不宜迟。

  (作者系本报特约撰稿人。文章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