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基金2005回顾与展望 > 正文
 

基金14强的成功经验启示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20:04 和讯网-红周刊

  本刊特约作者 王峰

  据和讯基金综合指数(HFI综合)显示,剔除基金规模变化的影响,2005年基金净值水平总体变化不大。截至2005年底成立一年以上的92只股票、配置和债券基金中,实现正收益的有73只,其中年净值增长率达到10%的有14只。根据海外长期的基金研究结果,基金的收益与其投资策略最为相关,通过分析这些成功基金的投资策略,可以为我们在2006年投资何种
类型的基金提供参考。

  成功基金的两大法宝

  在2005年的14只强势基金(下简称“14强”)中,股票及偏股型基金3只,债股平衡型5只,债券及债偏股型6只。可以看出,与债券有关的基金所占比例很大,这说明稳健的投资策略是这些基金取得成功的第一法宝。

  “14强”的第二大特色是投资偏重于有升级潜力的产业和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行业。如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信息技术和医药等成长行业,以及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交通运输、水电煤气生产业、食品业等稳健行业,都得到“14强”的重点青睐。这种策略使基金既能够通过稳健行业的投资而获得基础收益,又能够得益于成长行业所可能带来的超额收益。在2005年股市整体走弱的条件下,这种防御中进取的策略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债券基金大多已不姓“债”

  “14强”中有近一半属于债券及债偏股型基金,虽然2005年的债券市场赶上了一个大牛行情,但要取得如此高的收益率仍非易事。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债券基金的仓位,就可以发现除嘉实

理财债券基金外,其余债券基金都持有较大比例的股票或者可转债。如2005年3季报显示银河收益(资讯 净值 论坛)基金的股票持有比例65.01%,而富国天利(资讯 净值 论坛)增长债券基金的可转债持有比例为61.35%。

  在2005年债市大牛,可以确保正收益的条件下,这些债券基金大举进军股票和可转债谋取更高收益的策略,虽然使其满载而归,但却失去了债券基金的稳定性,为投资者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债券基金的血管里到底还留有多少“债券”的血,是值得业内考虑的问题。

  2006年基金策略展望

  目前判断2006年市场会如何运行还为时尚早,但从2005年"14强"的经验中,我们还是能够判断何种策略的投资方式,有助于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取得较好收益。

  启示一:主动稳健型投资。在“14强”中,仅有银华道琼斯88一只被动投资基金,而且其成立时股市点位已经比较低,在实际运作中又倾向于主动操作,所以才有超越同类被动基金的优异表现。而"14强"中的其他基金,都是倾向于稳健成长策略的主动投资基金。预计在2006年着重投资消费升级和挖掘价值型股票的稳健成长型基金,仍然会带给投资者希望。

  启示二:坚持主题投资。实践显示,投资并不是越分散越好。分散投资虽然可以回避一些风险,但所得的收益也会大打折扣;而进行充分的研究,对一些有较大优势的主题行业进行集中投资,事实上是一种风险较小而收益颇丰的选择。"14强"的投资结构中,基本都蕴含有产业升级、内需消费等成长型投资主题和食品、交通类防御型主题,但2006年这些主题是否会延续还要投资者不断观察。不过,对于长期投资者,只需认准基金的投资策略,而短期基金投资者则需研究基金重仓的行业。

  启示三:基金趋向分化,投资应需筛选。以前基金的投资策略比较集中,常见的有"价值投资、精选个股"等,投资者面对风格类似的基金,挑选相对容易。而目前基金的投资策略已经明显分化,仅债券基金就演变成为债偏股类、可转债类和中短期纯债类。在股票、配置类基金当中,也有行业投资型、个股投资型、地域投资型等不同特色。他们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收益上,更体现在风险和流动性上,如债偏股类基金收益和净值波动幅度均高于中短期纯债,实际的无风险流动性也就不如后者高。而且随着以外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的市场地位逐渐增强,基金的投资策略也相对会更加长期化。

  对于习惯于短期波段投资的国内“基民”而言,相信在新的一年将会感到基金短期净值波动幅度可能会变小,波段套利的空间也会随之变小,筛选和投资基金的步骤会更加复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4,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