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基金2005回顾与展望 > 正文
 

自上而下集中投资守仓3大策略破解基金博弈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9:24 中国证券报

  集中投资、守仓待涨、自上而下可能是2006年基金群体走出博弈困局的相对有效策略

  渤海证券 张铁鹏

  在机构化的市场中,基金投资行为的选择更像是一种博弈,而基金所能采取的主要行动有:集中或分散,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守仓或调仓。而基金群体能否走出博弈困局,关
键在于能否在投资理念上有所突破,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

  集中获益更理性

  2004年三季度后,随着市场下跌,基金并没有采用分散投资来进行防守,而是坚持了集中投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过2004年的大规模发行,偏股类基金的规模到2005年已经很大,而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可投资资产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分散化的要求;二是,在

股权分置的情况下,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总风险中比重过高,分散投资难以起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从以上两点来看,基金始终坚持集中投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此外,2005年较高的持股集中度并未给基金带来超额收益的快速增长。并且,从2005年三季度的基金投资组合来看,基金的持股集中度有所下降,很可能是基金正在从一部分资产向另一部分集中,从防御型的集中转变为一种进攻型的集中的中间过程。

  股改完成并实现“新老划断”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将有所降低,基金的持股集中度与市场走势的关系将会再度增强。并且,从目前市场的估值水平看,市场处于底部区域,风险已经相对较小,选择集中获取收益相对于分散投资规避风险更为理智。但是,受制于可投资资产的范围依然有限,预计这种转变将会是比较缓慢的。

  守仓是双赢前提

  2004年三季度后,市场持续下跌,但由于基金群体预期市场处于底部区域,因此没有减仓,仓位反而逐渐增加。2005年三季报显示,基金仓位平均达到70%左右的高水平。

  高仓位能否带来净收益,取决于基金与其它机构的博弈:在基金群体仓位很高且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其它机构资金大规模的进入,市场上涨,基金有两种选择减仓或不减仓。基金若选择减仓,由于其持股市值巨大,必然带来市场的下跌,其它机构蒙受损失;如果基金不减仓,则两者都能获益。而如果其它机构不大规模进入,两者都将不会有收益也不会有损失。

  其它投资者进入与否取决于实体经济、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短期来看,基金与其它机构在仓位控制上的理性选择就是等待。但长期来看,中国

股票市场的外围资金非常充裕,股改后市场将处于中长期底部,风险已经较小。而且,仅从估值角度考虑,市场已具有吸引力,股息率方面也已具备比较优势,这些是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基础。因此,中长期相对于短期更为乐观,可以说,选择高仓位就是选择了中长期收益。

  自下而上难获超额收益

  依据相同的投资理念、近似的研究平台,进行自上而下的投资,可以较好地规避行业、板块的风险,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而过于倾向自下而上的投资,在面临行业风险、难于形成合力的同时,在股改之后的市场中,还将面临着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博弈。

  目前经济回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投资资产的供给,增加了自上而下的难度,基金一定程度上被动地向自下而上倾斜,弱化了自上而下及行业配置的份量。从2004年起主动型基金行业投资集中度逐渐降低,而与此同时重仓股的集中度并没有降低,可见基金群体正在明显弱化了行业配置。这种转变将增大基金群体在选股上的差异,分歧的加大不利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使得基金整体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同时可能带来主动型基金群体内部在业绩上的分化。

  另外,即使是“自下而上”,如果今年市场所关注的“十一五规划”、“并购”等主题的故事成份越大,将越不利于基金发挥其“价值挖掘”的特长,达成共识,整体上也就越难以获得超额收益,同样可能带来主动型基金群体内部在业绩上的分化。

  相关专题:基金2005年度回顾与展望

基金2005年度回顾与展望小调查
·2005年,您投资基金的整体收益情况为:
赢利20%以上,盆满钵满
赢利10~20%,再接再励
赢利不到10%,有赚就好
一年颗粒无收,幸好保本
亏损低于10%,有点受伤
亏损10~20%,苦不堪言
亏损20%以上,欲哭无泪
·封闭式基金已走出一波流畅的独立行情,您的观点是:
已是强弩之末
明年再涨20%
现在难以确定

[专题] [发表评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