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货币市场基金 > 正文
 

银行存贷差纵深 货币市场基金现历史性发展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4: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佳 深圳报道

  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为92087.81亿元,这一数据在2005年连续攀升,迭创新高。面对日益紧迫的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一直运用的加大央行票据发行这一调控手段目前稍显力不从心。

  2005年12月19日,央行发布公告: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让商业银行投资企业债,是央行分流银行体系资金剩余能力的第一步。

  坊间流传消息说,央行的下一步调控手段可能会是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活期存款利率,甚至不排除取消的可能。

  货币基金机遇

  “目前还没有听说这样的消息,短期内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似乎也不太可能,但降低应该是一种趋势。”一货币基金经理对记者说。

  如果央行调低

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会使商业银行的资金短期内流入货币市场,拉低短期利率,尤其是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而短期债是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之一,其收益率下降,会造成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下降。

  收益率下降也使得基金手中原来持有品种的浮盈增加,如果基金管理人逐步对原先的浮盈兑现,还可以将收益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长期来看,若货币市场短期品种的收益率继续维持低位,货币市场基金将很难维持目前较高的收益率。

  同时,如果央行降低甚或取消活期存款利率,则会有大量存款流出,进入基金等投资领域。

  此外,从2005年下半年起,各大商业银行纷纷进入限制、清理小额储蓄客户的行列,对日均存款余额低于500元的人民币个人活期存款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这一方面帮助银行清理睡眠账户和低效账户,释放其占用的银行系统资源,提升银行办公效率。另一方面,收费导致某些储户的利息与收费抵减后为负,激发了其

理财意识。

  货币型基金本身的定位就是现金管理工具,从功能上说,与活期存款的性质最为接近。无论是降低活期存款利率还是对小额账户收费,这对分流储蓄,促进资金流向货币市场基金都是实质性利好。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申购各种类型基金的底线往往都是1000元,而对于货币基金,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往往会按照月工资结余,不断增加投入量。如果基金公司能考虑将它的申购最低限额放宽,无疑会成功吸引大批小额活期储户,促进货币基金规模的发展。

  实质功能突破

  眼下,货币基金的两项功能:储蓄功能和支付功能,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支付功能上,南方基金与中信银行自2005年12月26日起推出了联名信用卡办理业务。信用卡持有人以所拥有的南方基金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南方现金(资讯 净值 论坛)增利基金的额度作为重要的资信证明,中信银行给予一定的透支额,在经过第一次办卡授权后,用户使用该卡消费透支后,自动赎回该用户所持有的货币基金对应的份额还款。

  采用该模式,一方面基金持有人可以享受信用卡免息56天的服务,同时还可以获得投资货币市场基金远高于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另一方面,在目前货币市场基金普遍T+2到账的情况下,使用基金联名信用卡,可以支付日常消费,解除基金赎回无法及时到账的流动性限制。

  长期以来,由于银行方面的种种顾虑,货币基金与借记卡储蓄业务直接连通的合作模式(即活期储蓄存入借记卡后,直接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享受货币市场基金收益)一直未有突破。而据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目前已有一家基金公司与多家商业银行就此项业务达成共识,并且业务已进入到最后的筹备阶段。

  目前银行活期储蓄一年期税后利率0.56%,而货币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在2%上下,连通储蓄账户后,银行数额巨大的活期存款从理论上来说都可享受免税的货币基金收益,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利息支付成本。

  另外,一旦央行降低或取消活期存款利率,货币基金连通储蓄账户,通过一定的交易规则设定,虽然银行储蓄资金可能大量流出,但是银行客户资源却不会因此流失。

  然而,无论是借记卡还是贷记卡与货币市场基金连通,美中不足的是目前仍不可以实现赎回资金“T+0”到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支付。从技术手段上来说,银行的系统没有什么问题,只需要与基金公司注册登记系统实现资金实时清算的对接,“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是否愿意垫资,或者管理层会否有政策突破。”一基金业内人士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2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