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基金2005回顾与展望 > 正文
 

挖掘持续创新源动力 专户理财将成基金业新奶酪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01:08 证券日报

  ◎ 06年中国基金市场,资源整合和深度创新将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 06年的基金产品创新将继续围绕客户需求展开

  ◎ 除了传统公募基金外,特定客户理财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基金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 巴曙松 陈华良

  2005年,“分化”成为国内基金市场最重要的关键词。在经历了8年的发展后,各基金公司从市场规模占有、产品线布局、业务范围拓展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行业资源面临重新整合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监管政策上也取得较大突破,以《证券法》修订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调整为基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基金发行审批过程、投资范围监管、固有资金运用、市场结构以及交易结构等方面都有所放松。展望2006年中国基金市场,资源整合和深度创新将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市场分化亟待资源整合

  2005年基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高峰,随着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以及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和基金公司股权较大变更反映外资进入速度加快,银行系和外资基金公司初步显露出其强大的竞争力。在这种趋势下市场亟待通过资源整合来提升整体竞争力,这种整合体现在业务合作、产品联合开发、优势资源共享等方面。

  资源的整合除了加强合作,还体现在充分强化资源优势上。银行系基金、外资基金依靠其体制、技术、经验、营销等优势给原有基金公司带来挑战,特别是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极大压力。2006年这一趋势还将会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突破传统盈利模式开展多元化竞争的要求必然使其高度重视对基金行业的渗透,而外资公司在日益开放背景和“1+1″政策的限定下也会通过受让方式曲线进入国内基金产业。在这种格局下,行业分化的创新将使得基金公司的竞争逐步改变之前无序状态,而进入差异化、风格化竞争。

  挖掘持续创新源动力

  2006年的基金产品创新将继续围绕客户需求展开,例如在满足风险收益水平偏好方面,基金产品创新可更注重产品链的广度和深度,在已有大类别上进行二次深化,突出产品特性,如仅针对债券品种按照信用等级不同、久期不同、交易方式不同等来单独开发或组合开发;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则是关注客户自身难以操作的指数型等产品,这种证券打包的方式降低了客户盯住市场的成本,因而可以围绕不同种类和性质的指数进行创新。总之,基金产品创新应紧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金融市场工具为依托,以差异化、精细化、个性化为基本理念,才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实用的选择。

  面对银行系、保险系基金公司可能带来的冲击,基金公司的营销业务受到极大挑战,营销方法、营销策略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将成为基金公司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基金业也开始引入第三方销售机构,以节省基金公司的营销成本,重点发挥其投资管理的优势。

  把握

企业年金市场新机遇

  除了传统公募基金外,特定客户

理财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基金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为重点的新业务已被众多基金公司高度重视。从短期看,基金公司争取到企业年金资金的规模并不大,但随着市场的培育、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出,而且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对基金公司的长期发展十分有利。首先,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基金公司积累特定客户理财业务的经验,在原有公募基金投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投资产品。其次,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基金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年金业务的引入将为基金公司带来全新的资产管理理念,对基金公司特定账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基金公司参与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在于专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和成熟的投资管理经验,可以在标准化或个性化产品提供上不断完善。在标准化产品上,借鉴香港强积金、美国401K计划经验,利用自身优势形成完善的企业年金产品

供应链,可以凸现已管理的共同基金优势,也可以设计满足企业年金资金性质的新型单类别产品,以满足企业年金资金战略资产配置和企业客户不同年龄层的需要。企业年金业务的引入拓宽了基金公司产品创新领域,带来全新的增长机遇。

  纵观2005年,基金行业经历了变革和调整,2006年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行业竞争压力加剧的市场现实下,只有注重创新、突破自我的基金公司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先机,也只有充分挖掘持续创新的原动力,才能真正促成当前艰难前行的基金行业真正破茧化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