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基金利益输送调查 > 正文
 

利益输送丧失信誉 基金仍在挫伤投资者的信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9:30 经济参考报

  在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了题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文章后,引发了市场对基金公司的第一次信任危机;此后,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基金公司的监管,基金公司也纷纷宣布和黑幕划清界限,努力成为市场中的“好孩子”,力求获得信任。

  但不久前,在第二批试点股改中,传出有个别基金经理凭借手中掌握的大量流通股
及投票权,直接以个人名义向持股的上市公司索贿的消息。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市场对基金经理的信任危机,其实在这表象的背后,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不仅基金经理,而且基金公司正面临着投资者的第二次信任危机!

  管理机制的不合理、业绩下滑、利益输送传闻等因素正是第二次信任危机的发生主要原因。

  基金管理人在为谁打工

  我国设立基金的初衷为:“职业经理人专业代客

理财”、“稳定市场减少投机”、“让客户减少风险提高收益”……

  经过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后,中国基金业目前的市值在5000亿元左右,基金持有的

股票市值已占股票流通市值的1/4以上。

  尽管基金业得到了超常发展,但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基金业中特殊的治理结构目前来看存在重大缺陷,“基金管理公司是为基金持有人负责还是为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负责的问题”仍旧是深深地纠缠着中国基金业的噩梦。基金持有人对基金几乎无法监督,更不用说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制衡了,多重代理委托关系使得我国的基金管理人成了不受利益相关者监控的特殊群体。基金管理公司制定并主导基金业的“游戏规则”,其他基金当事人,特别是本应成为“上帝”的基金持有人处于弱势地位。高得近乎疯狂的收益、没有制约的“权”“利”结构,使得基金管理公司成为各种相关机构人士趋之若鹜的美好出路。

  同时,基金管理费的收取方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目前,基金管理人的报酬依然主要是基金管理费,通常以基金资产净值的1.5%年费率计提。但是,基金的盈利能力却与基金管理人效益无直接影响,甚至由于基金起点净值高低的不一,收益高的基金所提管理费反而可能低于收益低的基金。以至于有人责问基金管理人:你们究竟是在为谁打工?

  基金业绩不理想

  证券投资基金200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42家基金管理公司累计提取管理费数额为20.3亿元,具有可比性的31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幅度达到67.8%,这其中有7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收入增幅同比超过100%。

  与基金公司管理费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的业绩。

  “我们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所在基金公司名称的基金经理对记者如此表示,但他又同时补充道,“我们还不是最差的。”

  有资料统计表明,2005年上半年我国基金业六成左右亏损,在有可比数据的104只开放式基金中,仅有42只基金的累计净值实现了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04只基金上半年累计净值的平均跌幅超过了1.5%。144只公布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的基金,平均单位净值下跌2.52%。按照4400亿元基金净资产总值计算,上半年中国基金业总的亏损在66亿至110亿元之间。

  利益输送 丧失信誉

  从10月份开始,有关“基金公司利用公募基金为社保基金输送利益”的传闻一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传闻中,第一批参加社保理事会考核的6家基金公司(南方、博时、嘉实、鹏华、华夏和长盛)成为怀疑的主要对象。

  此前有媒体报道,针对这种传闻,由中国证监会牵头的调查工作已经结束,知情人士表示,某些基金公司利用以

封闭式基金为主的公募基金,向其所管理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的确存在,监管部门正在评估调查结果,并研究对这些基金违规的处罚意见。

  基金的利益输送还表现在同系基金公司中,老基金向新发行基金的利益输送上。

  我国基金业没有形成优秀的基金品牌,反而出现了基金业绩越好,客户赎会越多的现象。在没有优秀品牌基金的状况下,各系基金公司为扩大基金规模,往往采取发行新基金的做法,而同系基金中持股相类似的状况非常普遍。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老基金在向同系新基金输送利益。

  此外,券商渐渐成为各家基金公司的代销生力军。目前,一家券商销售1亿元开放式基金,手续费大约为100万元左右,但券商对销售开放式基金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在手续费上。

  一基金经理私下告诉,券商承诺基金公司销售量的前提是基金公司向券商做出交易量承诺。有些基金公司承诺给券商10倍左右的交易量,即券商销售1亿元开放式基金,基金公司在一年时间内要给券商做出10亿元交易量,对应的券商佣金收入为200万元左右。甚至会出现,15倍、20倍乃至更高的交易量承诺。

  这位基金经理坦言,基金有一定的交易量的承诺,就势必会违背冠冕堂皇的“投资理念”,频繁调动资金买卖股票,增加了佣金支出,这样,原本属于基金持有人的部分权益,通过基金管理者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券商口袋里。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股票市场进入大发展时期,我国基金业急需理顺管理机制、强化基金品牌、培育基金信誉,让投资者敢于把资金放到基金经理手中经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