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排名引发投资若干怪现状 市场期待理性评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4:15 解放日报 | |||||||||
基金排名对市场来说,理应是一种有价值的判断标准;然而,基金深陷排名怪圈,却又制约着市场的价值判断——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公募基金,不是不需要业绩排名,而是需要更加理性的价值评判。 最近,基金多“烦恼”。除了全行业的亏损压力外,“年终大考”频频来袭。除了日
排名引发怪现状 第三方机构对基金进行业绩排名,为市场提供了相对公允的衡量标杆。借助这一排名,投资者可以区分基金产品的良莠;借助这一排名,也有助于基金业自觉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基金排名“利好”市场的作用不容否定。在基金业“一夜崛起”的2003年,各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各只基金,各施其能。在整体市场行情并不向好的环境中,基金通过各种投资组合、产品业务创新等策略,完全掌握了局部的获利行情,并取得集体大丰收。这其中,基金排名的较量,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2004年初新基金大规模介入,市场却开始了“跌跌不休”的行情。持续了整整1年多的低迷,所有的市场板块都没有逃脱下跌的厄运,沪深两市的市值更是在1年间缩水近50%。在这样的年份里,要实现所有基金整体净值增长,似乎不再可能。这时,过分依靠基金排名的促动,反而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一种束缚。 机构纷纷充当基金市场“裁判员”,不断推出年度排名、月排名,甚至周排名、日排名,弱市中更加强化了基金经理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基金投资的若干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基金相互抱团。在害怕排名靠后的思想下,基金经理们没有了独树一帜的勇气,最保守的、却也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就是跟随,紧跟同业动向,包括股票仓位高低、个股的选择等。只要是大家普遍看好的东西,买起来就会放心、果断得多,往往数百亿元资金就堆积在仅有的几十只股票上,这些个股价格越炒越高,风险也急骤增加。反之,卖出的时候也一样,对于一些交叉持股的重仓股,“别人卖,我也卖”。这样就扼杀了基金业投资理念创新的微弱冲动,毕竟试错风险巨大。 怪现状之二,基金相互拆台。因为在熊市中,相对排名导致了一个很简单的法则:别的基金净值比我跌得更多,就是我的胜利。把对方的重仓股砸个面目全非,就能保住我的排名靠前。于是,在抱团之后,总会有基金率先“搞叛变”,不打招呼就先卖股票,一个“先跑”之举引得众人纷纷砸盘。10月26日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的跌停,就源自基金相互拆台后纷纷抛售,而蓝筹的疲弱,又让整个市场陷入大跌。 市场选择的无奈 “眼前基金的竞相砸盘,就好比家电行业竞相降价。”一位市场人士调侃。 赔钱赚吆喝的事,在家电行业里是常见的商业行为。家电产品降价,吃亏的是商家厂商,受益的是消费者。而基金不同,相互拆台、竞相砸盘,用的却是投资者的血汗钱,最终必然导致基金公司和投资者两败俱伤。 这一道理,谁都明白,但基金经理却依然冒险。“我们没有办法,这是市场自身的选择。” 据了解,基金排名目前被当作重要指标来衡量基金管理人:董事会用排名来考查基金公司高管的管理能力,而基金公司则用排名来测 评基金经理的业绩。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基金公司对他们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基金排名,今年初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全部基金的整体排名要达到同类基金的前1/3。基金经理的收入奖励更是直接与这一目标挂钩。虽然在考核项目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软性指标,投资部门也会根据基金当年分红和绝对收益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但排名仍然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指标。 不仅如此,作为基金销售渠道的银行、券商等机构,也常常会用这一排名来向基金公司施压,作为销售谈判的砝码。因为,一家银行销售的基金越来越多,银行为便于向投资者推荐,往往对基金公司在该银行销售的基金业绩有所要求。这就更是强化了基金对排名的追求。目前,基金发行和销售对渠道的依赖非常严重,尤其在当前的发行困境中,似乎只要能取得一个相对靠前的名次,就能博得销售机构的青睐。 市场投资者购买基金看重的是绝对收益,不是排名。但在进行投资行为之前,排名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选择。毕竟,大多数投资者对基金价值并没有较强的自主判断能力,往往需要借助专业机构的资讯来作出判断。而机构热衷于提供基金排名,正迎合了市场投资者的需求。 基金重排名,让自己陷入了投资困境;而市场重排名,更是制约了整个市场对基金业的价值判断。市场选择的无奈之下,年轻的基金业又成了最终的受伤者。 期待理性排名 作为一种基金的价值评判,排名本身并没有不妥。但由于市场“过分强调排名”的非理性心态,也导致了排名的非理性。于是,基金、投资者、市场统统陷入这一“理念偏差”的恶性循环中。 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参与基金排名的市场机构越来越多,基于各种统计指标的基金排名也就越来越多。目前,每天都有十几个机构推出基金排名。疲于应付这频繁的排名,基金离真正的价值投资越来越远。业内人士认为,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公募基金,并不是不需要业绩排名,而是需要更加理性的价值评判。 基金净值增长虽然是一个实时的概念,但价值提升却是一个长期概念。从基金业发达的美国来看,其对基金的评级主要来自晨星和标普两大权威机构,这是考核市场相对理性的前提。如晨星所做的基金评级虽然也是基于各只基金的业绩,但它公布的是今年以来、最近1个月、3个月、1年、3年、5年以及10年的业绩排名,并无对最近一周的业绩排名。晨星网站上可查询的基金业绩,也是3年以上的业绩表现。在他们看来,只有长期的有效回报,才能体现一个基金的成长性。 “理性”排名,市场应该有限度———机构的限制、时间的期限。这样才能给基金业一个相对宽松的运作环境,也能让排名成为一种真正的激励。 业绩排名,也不应是唯一的评判标准。除了业绩排名,晨星每年还要评选一次“年度基金经理奖”,标普也和《商业周刊》联合推出“基金管理卓越奖”的年度评选。这些奖项的评判标准,更是综合了基金的业绩、操作的稳健程度以及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个人魅力等多种因素。这种价值评判,对基金来说也更具品牌效应。 期待“理性”排名,除了理念纠偏,更在于市场制度的完善。业内人士分析,排名引发基金怪现状还是表象,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以及市场规模狭小,制约了基金及整个市场的价值投资。如做空机制的缺失,基金经理无法锁定投资收益;优质股票的匮乏,也引导了投资风格的趋同等等。因此,完善市场制度,为市场打开更大的投资空间,基金投资策略也会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也只有这样,基金排名才会在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导下,变得更加理性。 作者:本报记者 蒋娅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