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投资基金后即陷入痛苦深渊 持有人的焦灼何时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 10:22 证券时报

  □ 尹宏

  作为一个从事基金营销工作有些年头的“业内”人士,我在日常的“宣讲布道”中往往将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推广。随着基金持有人的增多,投资基金现在也的确成了越来越多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对于部分基金持有人而言,投资基金似乎并没有让他们过得更轻松,反而成为新的痛苦的根源。

  痛苦的诱惑

  相对于海外基金投资者平和的心态,国内的不少基金持有人似乎总是处于一种无休无止的焦灼之中。

  当一只基金的净值潜入“水下”时,持有人的焦灼当然可以理解。但是,当业绩一贯优秀的基金净值涨幅明显时,同样会有持有人来电咨询是否应该赎回,他们焦灼不安的语气让人颇为感慨。

  必须承认,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对

股票基金采取波段式操作当然有可能暂时提高收益率,但这样做却可能距离投资基金的本意越来越远——那就是通过投资基金来享受专业分工的好处,并最终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们在工作中的感觉是,一些富裕人士一旦投资基金后即陷入“辗转反侧”的痛苦深渊。波段操作的诱惑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基金净值的毫厘变化,净值涨则忧虑是否要及时锁定获利,净值跌则思量是否要斩仓止损,真是“涨亦忧、跌亦忧”,个人在进退维谷的境地之间备受煎熬。其痛苦的程度较之未投资基金前反而直线上升。

  这种投资基金的痛苦一方面来自于国人“事必躬亲”的古老习惯,这种源自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却可以发现社会整体缺乏信用的影子,因此也成为以专业

理财为理念的基金管理人吸引投资者需要克服的最大心理障碍。

  投资基金的痛苦另一方面来自过度买卖。投资基金时频繁的短线操作看似能够提高收益率,殊不知,基金特别是股票型基金高收益的特性需要在较长的期限中才能体现出来,短线操作从长期来看只是增加了交易成本,从概率上而言并不具有明显提升投资基金收益率的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还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种代价可能要远远超过其可能的短线获利。

  享受专业分工

  有朋友笑称,“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才是真正的有钱人”。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衡量生活质量的真谛。金钱的数量从来就不是决定生活质量唯一的因素,是否有时间享受生活中的轻松时刻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感。同样,基金的回报率也不是人们投资基金获得的唯一收益,从很大程度上而言,享受基金专业理财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才是基金投资的终极意义。

  在海外,往往越富裕的群体投资基金的财富比例越高,而且持有基金的期限越长,包括一些被认为是聪明绝顶的大企业领导人也持有大量的基金资产。他们自己并不是没有管理自己财富的能力,但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享受专业分工的好处,把财富交给基金公司这样的专业机构管理虽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却可以取得一定程度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这种生活质量的提高又会提升他们本职工作的效率,增加自己的收入,最终在生活质量的提升和财富的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相形之下,中国的富裕群体要辛苦得多。一些人首先是对类似基金的理财工具不信任,凡是涉及到钱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随着财富规模不断扩大,个人能够用来管理财富的精力有限,其投资的收益率必然面临下降的趋势。这反过来又加强了危机感,逼迫自己更多地以透支体力和时间来换取财富的继续增长,一种生活质量降低和财富增长减速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回顾今年来一些名人的英年早逝,背后潜藏的是对待财富管理态度的不当。

  当然,基金管理人应该尽一切努力提升自己的表现,减轻基金持有人的焦灼,但基金持有人的焦灼很可能也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海外基金已有的历史表现构成了基金业信用的基石,也使得基金持有人更能心安理得地面对基金净值的起起落落,而国内的基金要提供类似的数据只能耐心等待。

  作为国内信用责任最明确、监管规则最完善的金融产品,基金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成为投资者最能安心持有的理财工具。曾经有位不太富裕的朋友,把自己夫人的工资都用来做股票基金的定期定额投资,虽然最近其持有的基金表现不算很好,但他并不因此烦恼。“我就只当这笔投入用来做三年的定期存款了,三年后我赢的机会应该不小”,他这样解释。他嘴角的笑意让人感觉到,基金行业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不应仅仅以其创造的货币回报来衡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