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基金利益输送 不如像社保一样看牢自己资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07:45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齐轶 近日,有关基金公司在不同类型基金间进行利益输送的问题再次被传得沸沸扬扬。 与以往关注较多的封闭式基金将利益向开放式基金输送不同,本次涉嫌利益输送的受害者变成了包括开放式基金在内的公募基金,而受益者则是具有私募性质的社保基金。
观察人士表示,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取得以及社保资金规模的增加,对基金公司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广告效应,这或许是某些基金公司对社保组合“另眼相看”的原因。除此之外,来自社保理事会的强大的业绩考核压力也可能是迫使少数公司违规的重要原因。 虽然监管部门对传闻中涉嫌违规的基金公司尚未给出调查结果,但我们从社保理事会的做法中是否也能得到某些启示呢? 社保理事会对委托投资人的选拔和考核无疑是严格的。从两年前的选秀开始,社保理事会对备选基金公司治理结构、投资流程、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拉网”式的审查,首批确定了6家公司。 紧接着,社保理事会建立和实施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两年根据基金公司规范运作情况和委托投资组合的管理水平,实行激励和退出机制。如果委托投资人业绩较差,就将面临减少委托资产、降低管理费用以及终止委托合同等惩罚。今年6月,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就因为社保组合业绩排名靠后被取消了一个组合。 由此,社保理事会让自己处于强势地位,其投资收益也有不俗的表现。公开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社保基金股票投资浮盈6.6亿元。 与单一客户结构的社保基金相比,作为集合理财的公募基金似乎具有先天弱势,它面对的是众多的公众持有人,而公众持有人又很难对基金形成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公募基金持有人仍以机构持有人为主,即相当部分基金持有人是保险资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完全有能力对基金公司进行专业而严格的考核。“如果机构客户像社保一样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对共同基金一样能实行有效的监督,基金公司也不可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利益输送。”专家说。 业内权威人士表示,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依靠业内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自我监管,外部监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具有“出钱的不说话,不出钱的说话”特征的基金行业,外部监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这种外部监管除了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管,也包括持有人通过市场化考核对其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 对众多机构投资者来说,与其抱怨少数基金公司向社保组合进行利益输送,不如转而向社保理事会学习,睁大眼睛,看好自己的资金。如此,既维护了自身权益,客观上也将促进整个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专题:基金利益输送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