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利益输送口说无凭 监管部门应给说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18:52 和讯网-红周刊 | |||||||||
本刊记者 虽然如中国证监会的一位官员所说,我国的基金业发展形势可喜,“克隆发达国家基金品种仅用了4年”,但是,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仅仅克隆品种是远远不够的。 本周,一则关于一些基金违规操作,在其社保组合专户进行“低买高卖”受到证监会
一家掌管着社保基金的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并未收到来自管理部门的调查文件。另据知情人透露,证监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对基金公司进行调查,但主要是例行调查,此次也不例外。 利益输送并非新鲜事 虽然消息直指基金业颇为诟病的“利益输送”问题,并指出“低买高卖”在保证特殊账户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其他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违背了基金的“契约精神”,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基金公司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其实并不仅对社保专户,在封闭式基金问题上就早已显现,进而导致了封闭式基金的边缘化。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群航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基金公司在管理公募基金与管理私募性质的社保基金的时候,与封闭式基金一样,同样需要完善制度。 王群航的研究发现,2002年年底,南方、博时、华夏、鹏华、长盛、嘉实共6家基金公司成为首批社保基金管理人(下简称“老六家”),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社保基金在行情很差的市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但是,有些基金公司对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操作业绩,实在有着令市场瞠目结舌的天壤之别。 公募私募收益大相径庭 2005年6月初,全国社保理事会的第一次考核结果出炉,6家基金公司再次获得了两年的管理资格。目前已知的考核情况是:在社保股票组合方面,6家管理人被分成5个梯队,考核排名第一、第二的鹏华和博时被追加资金4.5亿元和3亿元,排名中间的3家则分别被减少管理费和赎回部分资金,而排名最后的华夏103股票组合被全部赎回。在社保债券组合方面,南方排第一,排名靠后的同样被赎回了部分资金,不过还没有一家被全部赎回。 但是,在对于公募型股票基金的管理业绩方面,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王群航统计了从2003年6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这两年“老六家”管理的基金业绩,在“两年期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项下,在社保考核居前的两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净值负增长的相对较多。其中,一家公司的5只基金不仅全部负增长,而且1只封闭式基金负增长高达23.9%,年度股票投资管理综合业绩排名在业内也比较靠后。 难有确凿证据 对于这种现象,王群航只是含蓄地表述为“也许这是因为他们都将最好的基金经理委派到了管理私募基金的管理岗位上。”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 《红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最能揭示这种“公募私募收益大相径庭”现象真实原因的,还是要靠管理部门调查沪深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在查阅相关基金公司在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账户之间,每个时点同一只股票的成本差异和出货价格差异等问题后,才能说明到底有无“利益输送”等问题存在。如是,这个问题的暴露将不亚于又一个《基金黑幕》。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任何的说法都只能是猜测。 有关基金公司的人员更是直接否认了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解释旗下基金和社保基金的收益率相差较大的原因时,该基金有关人士明言:“这是由于社保基金的团队运作方式很好,并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他表示,今年以来,公司旗下其他基金全面向社保基金组合学习,重新改造了研究投资运作流程,业绩好转迹象明显。 此外,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考核标准不一样,社保基金组合更强调安全性和低风险,更何况在社保基金组合中,股票组合占其中的比例并不大,在大盘低迷的市道中,社保基金组合显然更易胜出。 还有一个听起来相当有力的证据,就是公司内部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标准相当严格,“对于业绩就是基金经理的金字招牌来说,谁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呢?” 这些说法看似都有道理,但研究人士认为,如果这种现象只是个别,也许能说的过去,但在较大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恐怕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个别公司的解释是于事无补的,投资者对整个基金业的信任还是会因此受到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广大的基金持有人来说,有关部门尽快对此事给予一个明确的说法才是当务之急,否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但不乐观的估计是,此事最有可能的结局是不了了之。就连《基金黑幕》的有关违规当事人都未曾受到公开惩处,更遑论“低买高卖”这件事呢?
相关专题:基金利益输送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