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应勇于自我检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7:01 证券时报 | |||||||||
□刘锐 阅读各大基金集中披露的“成绩单”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有趣之处在于,各基金对过去一季度的业绩回顾表述是千姿百态;只有极少数基金对过去的操作判断失误作了深刻反省;大部分基金则流于形式,不痛不痒。
在这些已披露二季报的基金中,极少数基金敢于坦然面对过去一个季度的操作决策失误,言辞直接而干脆。其中最坦诚的当属这样一份,某基金管理人自省道:在第二季度的投资中,本基金持股结构并未进行大的调整,在操作上出现了较大的失误,表现在5月初对股权分置试点可能对市场的影响过于乐观, 在市场的持续下跌中非常被动。由于反应迟钝,导致基金保持高仓位承受大盘的大跌以及二线蓝筹的整体回调,教训是深刻的。该基金经理不回避“较大失误”甚至“反应迟钝”等非常尖刻的字眼,自我批评不可谓不深刻。 还有少数基金虽然没有上述这家基金这么“痛快”,但也大致点出了问题所在。如某名牌基金就直陈因为对高油价的走势出现误判,导致投资组合中航空类个股受到了冲击;某平衡型基金也表示因资产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净值下降比例较大;另外还有坦白自己贪“小便宜”、没有及时落袋为安的;以及在交易性配置品种卖出方面操作纪律执行不严的,等等。虽然言辞不那么犀利,但也指出了过去的不足。 遗憾的是,在目前已披露的73只基金季报中,能作自我检讨的大概只有十一、二家左右。很多基金压根儿没有检讨字样,即使有这方面的意思,也是一两句话带过,避实就虚,避重就轻,说了等于没说。其理由也千篇一律,不是宏观经济预期放缓就是股改不确定性风险导致,总之都是因为系统性风险惹的祸,而对于自己的操作风险和决策失误则只字不提。这绝对不是一种“大家”风范。 这些基金之所以这么“含蓄”,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含蓄的资本和理由,因为在这当中,并不乏排在二季度净值增长率榜尾的一些基金,相比那些业绩靠前却主动“认错”的基金而言,它们更应该主动反省检讨,同投资者交流它们的投资操作心得。它们之所以羞羞答答,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小家子气”,无非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怕自己的失误曝光,会搞得自己很没面子,影响基金的形象;二是类似这种业绩回顾类的文字信息,弹性很大,虽说属必须强制性披露,但实质上却是一种“软”信息,因为管理层只说了要披露,却没说如何披露、以及披露到何种程度。在规则的“软”约束下,注重面子的基金含糊其辞也就不足为怪。 同为证券市场同道中人,“股神”巴菲特处理这些事的态度和技巧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不仅勇于认错,而且还善于幽默解嘲。由于在上世纪末的科网股大涨中只持有一些“旧经济”股票,当时巴菲特的投资成绩明显褪色。但他并没有回避这一事实,在其2000年3月中旬发布的上一年业绩回顾中,巴菲特开篇便说“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一法国低能侦探)亦能一眼看出你的主席有罪……,我的主修科‘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即使“股神”当时跑输大市很多,相信它的投资者看完这段“开场白”后,火气便消了一大半。 在一般投资者的眼中,基金的行踪一直非常神秘,而一年仅有的几次业绩回顾则给了投资者近距离观察“高手”们如何操盘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好的、透明的业绩总结回顾寓示着一种好的基金文化,这对于拉近基金与持有人之间的关系距离非常重要。基金自我检讨,还是坦白点为好。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