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基金业需要一个冷静过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15:13 21世纪经济报道

  汪 涛

  截至2005年7月,内地已开业的基金公司数量为47家,其中本土公司31家,合资公司16家。2005年至今,新开业的基金公司只有工银瑞信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与此相对应的是,2003年、2004年每年成立的基金公司都在10家以上。

  准基金公司不能顺利开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基金法实施后,基金公司的设立审批采取新的准则,目前处于衔接期所以暂停审批;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环境艰难,准基金公司的股东背景以券商居多,目前很多券商都不符合资质要求。从第一证券、天一证券、汉唐证券、渤海证券等券商发起的基金受困便可以看出问题。

  相对而言,信托公司作为主发起人的遭遇更为乐观,如抢在2004年下半年开业的天弘基金、新世纪基金,它们的主要发起人分别是天津信托和新华信托。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基金就进入了冰冻期,特别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生存日益困难,一些股东背景相对薄弱的基金公司如金鹰、天治、诺安等新设的本土公司,开业之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据统计,2004年有12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不足3000万元,最低仅为600万元,而基金公司每年的运营成本基本在3000万元以上。

  基金的光环逐渐褪去,使得发起人开始三思,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内地基金公司是多了还是少了的争论。

  同时,坊间的一种观点认为,香港弹丸之地有一千多家基金公司,每家基金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内地基金业发展困难,主要是没有差异化经营。

  我国基金业经历了爆炸性增长的2003年、2004年,基金公司的发展逐渐缓慢下来。应该说,这并非坏事,在经历了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膨胀、合资基金公司涌入之后,我国基金业需要一个冷静过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